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強化優勢因素 中國經濟呈現逐漸回暖態勢

2016-12-16 14:59:3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近日,各項宏觀經濟運行指標顯示,我國經濟呈現出逐漸回暖的態勢,儘管總體而言宏觀經濟還在“L”底部徘徊。具體表現為: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從9月份起,結束了長達54個月的負增長狀態,連續3個月正增長,11月份同比增長3.3%;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10月份同比為2.1%,結束低位徘徊狀態,進入“2時代”,11月份同比增長2.3%;各類大宗商品價格漲幅顯著。

  價格是一面鏡子,把經濟運行的一切都綜合反映在其中,既是經濟運行的先導指標,也是經濟運行的短期結果顯示。當前的關鍵問題,在於判斷:經濟回暖的態勢,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當前經濟回暖的主要因素在於:

  第一,貨幣量快速增長,通過滯後效應,傳導到實體經濟領域,體現在産品價格上。2015年12月底廣義貨幣供應量M2為139萬億元,2016年10月底約152萬億元,10個月時間增長約13萬億元,遠遠超出年初的預期。貨幣量增長,傳導到産品市場,是有滯後效應的。3、4月份開始的貨幣量增長,經過數月時間的傳導,終於在産品價格上體現出來。這一貨幣量增長態勢,具有一定的慣性。這一因素具有一定的持續性。

  第二,每一年的經濟運行態勢,具有一定的週期性特徵:上半年慢,下半年快,即“先抑後揚”。這一年度週期性規律,2016年依然發揮著作用。雖然前三個季度經濟增長率分別都是6.7%,但可以判斷,根據目前經濟回暖態勢,2016年經濟增長率超過6.7%甚至6.8%,可能性非常之大。但這一因素的可持續性不大,明年依然會呈現這種週期性態勢。

  第三,上游能源、原材料價格的産業鏈傳導效應。隨著季節變化,冬季取暖等需求因素的變化,使上游能源(如煤炭)、部分大宗生産資料商品價格上漲,通過産業鏈傳導,導致下游産品價格上漲。這一因素的可持續性,呈現出兩面性:一方面,上游産品價格上漲具有週期性特徵和國際因素衝擊的不確定性,可持續性不大;另一方面,上游産品價格傳導到下游産品價格,傳導滯後時間在縮短,傳導阻滯效應在逐步消失,這表明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升,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在提升,這具有很強的可持續性。總體而言,産業鏈傳導這一因素,具有一定的可持續性。

  第四,國際市場的週期性因素在發揮作用。聖誕節等多個節日臨近,節日消費品的提前訂單生産,通過産業鏈拉動,促進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回暖。但這一因素是週期性的,不具有可持續性。尤其是,目前這一領域,發展中國家的生産能力大幅度提升,我國面臨劇烈的市場競爭。所以,從長遠看,這一因素不具有可持續性。

  第五,人民幣貶值的趨勢性因素在發揮作用。2015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呈現出“貶值兩步,升值一步”波動態勢,進而呈現“總體貶值”的趨勢。無論這一趨勢性貶值背後的各種博弈力量如何,其結果是:人民幣貶值,通過出口的産業鏈拉動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經濟回暖。雖然人民幣從長期來看並不具備持續貶值的基礎,但在2016年至2017年(至少上半年),這一趨勢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當然其間人民幣還會多次短暫升值。這一趨勢,未來數月,具有可持續性。同時,在“保匯率”還是“保外匯儲備”的問題上,從目前的趨勢判斷,“保外匯儲備”的可能性較大。這更加強了人民幣趨勢性慢速貶值的可能性。

  第六,供給性結構性改革,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效。“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關鍵領域的具體政策推進,在許多地區和行業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效。其中“降成本”的政策組合拳,政策效應較快,在部分領域得到顯現。在“補短板”領域,智慧製造等産業升級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呈現出齊頭並進態勢。在“三去”領域,雖然面臨的阻礙較多且各區域推進成效具有差異,但也具有一定成效,部分地區成效顯著。總體而言,這一因素具有長期的可持續性。

  綜上所述,以上經濟回暖的主要因素,有些是週期性因素和國際衝擊因素,不具有可持續性;有些是趨勢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具有可持續性;還有一些因素的可持續性,有待觀察。

  總體而言,我國當前經濟回暖的可持續因素相對強一些。未來數月,我國經濟回暖具有一定的可持續性。當前我們需要強化可持續的趨勢性因素,尤其是強化市場化的趨勢性因素。對於不可持續的週期性因素和衝擊性因素,不要過多地進行干預,以免扭曲市場經濟自身的運行機制,有些因素會自行消失。 (劉金山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標簽:管窺天下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