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讓二孩免於“求人”的人生
昨天,浙江日報《生育二孩,還需出臺激勵政策》的報道中説,在省“兩會”政協民革界別組的討論中,諸葛啟釧、戚永遠、劉炳炎等委員不約而同地指出,要讓育齡夫婦放心地生育二孩,就要補上諸多民生短板,為將要來到的二孩們提供一個比較完善的生活、生存環境,增加教育、醫療等公共産品的供應並改善其分配機制,完善社會保障。這些建議內容,確實是確保放開二孩政策實現的必要條件,是政府努力的方向。
有一個不言而喻的事實是,所有的育齡夫婦,是為了個人和家庭的幸福而要二孩的。因此,激勵生育二孩的政策,究竟應該以個人為本位,還是以“社會需求”為本位?如果以社會老齡化、勞動力不足、經濟發展目標這類社會問題為目標出臺相關政策,就意味著,如果這些社會問題解決得差不多了,就用不著改善民生了。這種思路和理念,其實是把國民個人幸福的需求與社會管理的需求割裂開來,把個人作為社會管理的工具而非目的。激勵二孩生育的政策,是以社會管理為本位的産物;但是,社會是一個整體,二孩是全體國民的一部分,為激勵二孩生育而改善的民生環境,不可能與全體國民的生存環境分隔開來。
諸葛委員在談到二孩問題時,具體指出了“70後”、“80後”各自所面臨的不同人生處境對生育二孩意願的影響;這樣的思考,要求社會管理者從民眾需求為出發點來制定政策。按照這個要求,要鼓勵生育意願,僅僅是增加了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的供應是遠遠不夠的,改善社會公共資源的分配機制,即使不比增加公共資源更重要,至少也是同等重要。
2013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民建陜西省副主委周新生的發言在兩會內外引起強烈共鳴。他的發言題目是:“儘量讓國人少求人不求人”。周委員發言過去三年,中國人處處要求人的現實改變不大,絕大多數中國人還在求人;二孩生下來,迎接他的仍然是一個事事求人的環境;有了二孩,父母就再次踏上了求人的征途,這對人的精力是無盡的消耗,是對人的尊嚴的嘲弄。這種求人過程,讓迎接新生命的喜悅感幸福感大打折扣,更讓育齡夫婦生育二孩的意願大大降低。
所謂“求人社會”,是一個公平短缺的社會。公平是最重要的公共産品,它是各個領域裏的具體的公共産品的最高保障。沒有公平,本來可以求助制度、求助法治的事情,人們不得不求助權力,求助各種關係。一個“求”字,道盡人與人的依附關係,道盡平等缺失的屈辱和酸楚。天底下沒有一個父母可以事先徵求孩子的意見,説你想不想到這個世界上來。我們唯一可做的,就是盡可能讓這個世界適合人的生存。二孩什麼都不是,二孩是人,應該怎麼對待人,就怎麼對待二孩。也許,放開二孩政策,無意中給了我們一個反思的契機。我們還沒有準備好送給二孩一份什麼樣的禮物,二孩倒送了我們一個沉甸甸的問號。如果這一代人沒有出息,那麼很可能二孩一代仍然要奔走在求人的路途上。(戎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