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彩禮背後折射出養老焦慮

2016-01-26 08:48:5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瑞芳

圖片默認標題

  因為看不慣越來越高的彩禮,菏澤的21歲女孩在網上鳴不平,“吐槽”天價彩禮現象。

  在中國,彩禮之俗由來已久。西周《儀禮》記載:昏有六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其中的“納徵”則表示送了聘財,婚約就正式締結了,形成了形式上的契約關係,一般不得反悔。現在俗稱的“彩禮”,便是這裡的“納徵”,這是中國傳統的婚嫁風俗,即男方給予女方一定的聘金、聘禮,以表自己的誠意和決心。

  新中國成立之後,收受彩禮曾被認為是買賣婚姻的表現之一,法律明文廢止。但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彩禮重新在農村興起,並且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如今,在冀魯豫部分農村地區,結婚費用居高不下,動輒幾十萬的天價花費成為農村家庭的沉重負擔,部分農民直呼“娶不起”,有的家庭甚至因婚致貧。事實上從全國來看,天價彩禮已經非常普遍。甘肅平涼,彩禮錢從5到20萬不等;河南淅川,部分農村訂婚起步價30萬;而在菏澤鄆城,彩禮錢也是水漲船高。

  與娶不起的“剩男”相比,則是富豪們娶親的各種土豪表現:浙江義烏準新郎到浦江訂婚,訂婚規格按照義烏傳統採取最高規格“十八擔”,十八擔除了酒、日用品等,還有8888888現金,這些現金的重量達到102公斤;另外還有山西柳林煤老闆嫁女兒舉辦了陣容堪比春晚的演唱會,陪嫁6輛法拉利,花費7000萬元;前幾天,廣東中山三鄉舉辦了一場“土豪”婚禮,豪車雲集、數百萬現金、新娘脖子上挂著的金鐲子都數不過來……

  有人説,“婆家認為,彩禮的高低代表著你對老婆愛的多少”;但也有人認為,相互攀比之下,彩禮成了比感情還重要的婚姻砝碼,已經失去了彩禮的“初心”。彩禮的多少存在爭議,是因為把結婚的彩禮作為具有共性的社會現象來討論;而忽視了彩禮在現實婚姻情境下,是一種存在於兩個家庭之間的“契約關係”,在不同的經濟條件下,討論彩禮的高低才有意義。

  天價彩禮確實讓人無奈,但“存在即合理”,幾千年的民俗延續至今是有原因的。在中國傳統風俗,之所以要給彩禮,除去表示誠意之外,還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封建社會人口是重要的生産力,因為女方家庭失去了一名勞動力,彩禮等於購買了一個勞動力,同時作為一種物質補償給女方家庭,另外還能作為對女方父母的贍養費。作為女方家長,辛苦把女兒養大了,就要成為別人妻子、別人媳婦,理所當然要求得到一些經濟補償。

  彩禮在封建社會是對女方父母的贍養費,在現代社會也投射了養老焦慮,尤其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談愛情時可以花前月下,而走進婚姻不是有情和愛就能過日子的,農村地區包括絕大多數的中國家庭,婚姻是一種合作組織和契約關係,除了生兒育女,還包括養老的模式一般是由兒子、兒媳來承擔。彩禮現象很普遍,但是彩禮的承受者不是娶妻的年輕人,而是其父母;彩禮的索取者,通常也不是要嫁人的年輕人,而是其父母。

  女方要彩禮也好,追求更好的物質條件也罷,都是為了以後過上更好的生活。柏楊有一段話説得非常好:“一個女孩子挑選丈夫,非百萬富翁不可,非把她弄到美國或弄到羅馬不可,我們指摘她的愛好虛榮,還説得過去;如果她的目的只在避免凍餒而求溫飽,一個男人連這最低的要求都不能做到,反而拉著嗓門吼她虛榮,便説不過去也。”

  反觀在經濟發達的歐美國家,彩禮現象則幾乎不存在。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年人不指望家庭養老模式,因為有健全的社會保障以及養老機構;年輕人成年後,無論上學讀書還是結婚生子,所有的費用都自己解決不仰仗父母,所以他們的關係是“親父子,明算賬”。這樣的生活方式就是,一輩人有一輩人的生活方式,互不打擾,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目標。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錢不能決定這個世界的一切,但在很多的關鍵問題上,錢仍然是讓事情變得簡單、讓問題不再是問題的決定性因素。彩禮問題,不是靠批判就能解決問題,也是不是靠一陣風的口號就能移風易俗,只有更好的社會保障、更健全的養老機制,才能讓問題最起碼變的不再是問題。(趙春曉)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