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轉型“進行時”雖有波動卻不會“硬著陸”

2016-01-29 22:20:19|來源:新華網|編輯:杜軍帥

  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題:中國經濟轉型“進行時”雖有波動卻不會“硬著陸”

  新華社記者徐揚李雲路

  中國剛剛經歷一場極端寒潮,而就在零下20℃的天氣裏,德國汽車品牌寶馬集團旗下一家先進的發動機廠,在中國東北的工業重鎮瀋陽熱熱鬧鬧開張了。

  中國是寶馬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去年銷量超過46.3萬輛。這意味著寶馬在全球每銷售5臺車,就有一台銷往了中國。

  “這些數字印證了加強本土化生産的正確決定。”寶馬集團董事齊普策説,“我們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隨著中國中産階層的崛起,將進一步增加對高檔産品和服務的需求。”

  對中國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的並非只有寶馬集團。

  去年10月,美國英特爾公司與大連市政府達成協定,將投資55億美元在大連生産最先進的記憶體晶片,這將使英特爾大連工廠成為英特爾全球第一個使用300毫米晶圓技術,生産最新的非易失性記憶體的積體電路製造中心。

  “我們並不關心今年或明年經濟增速會是多少,投資者考慮的都是5到10年後市場的需求。”英特爾全球晶圓廠副總裁郝弘毅説。

  一個是傳統製造,一個是高端科技,兩家業態迥異的外國廠商不約而同地把發展的機遇選擇在中國。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為中國經濟投下了信任票。中國去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依然高達1360億美元,逆勢增長6%,總量位居全球第三位。

  由此可見,雖然這些年唱衰中國的聲音從未停止,但發展的事實總是讓它們不攻自破。

  去年,在世界經濟起伏震蕩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實現了6.9%的增長,GDP增量超過5000億美元,預計排全球首位。

  謀求“人的全面發展”是本屆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理念在去年經濟數字中得到驗證。去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4%,快於經濟增速0.5個百分點。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超出預定目標。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5.1%左右,處於2009年來低水準。

  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國經濟的發展亦實現了結構優化的增長。其中,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比上年提高了15.4個百分點,達66.4%,比投資高30.3個百分點。服務業佔GDP比重提高2.4個百分點,達50.5%,比工業高16.7個百分點。而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5.6%。

  中國政府相信,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希望。去年,高技術産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2%,大大快於傳統工業。網上零售增長超過30%,新能源汽車産量增長1.6倍,工業機器人增長42%。

  因此,雖然美國投資家喬治·索羅斯論斷中國經濟難免硬著陸,指摘中國將加劇全球通縮,但這種所謂“做空”中國的論調即使在西方也絕非主流。英國《金融時報》網站不久前刊登耶魯大學教授斯蒂芬·羅奇題為《來自中國市場的好消息》的文章,指出“對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憂慮太過誇張”。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網站近期發表該所副研究員法布裏斯·諾代·朗格盧瓦的文章認為,中國的經濟形勢並未出現“加速惡化”的趨勢,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正趨於穩定。

  不可否認,中國匯率和股市的波動,既有外部因素的影響,也反映了經濟運行中的諸多問題,特別是在第二産業內的傳統行業,困難的狀況正變得越來越棘手。

  目前,作為經濟“體溫計”的PPI指數,已經連續46個月負增長,一些企業出現了資金困難。昔日“三駕馬車”中最強勁的投資,也顯得力不從心,部分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幅回落。

  但總體來看,中國經濟依然保持“形有波動,勢仍向好”的基本態勢。

  北京的經濟學者認為,中國宏觀經濟的底子是結實的,作為全球經濟的引擎的地位也沒有變,但正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段,要過“減速關”和“轉型關”兩個大關。

  正在實施的供給側改革,就是打開新舊動力轉換的關鍵“旋鈕”,也是經濟降速運行的“減震器”。

  就在索羅斯宣稱所謂“做空”中國之際,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召開了2016年的第一次會議,其中一項重點研究內容就是供給側改革。

  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強調,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産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中國經濟如同“東邊日出西邊雨”,一面是煤炭、鋼鐵、造船産能的嚴重過剩,一面是供給不能滿足需求,又在大量的“需求外溢”。各級政府正在下大力氣改變這種冰火兩重天的現象。

  “新興消費正在形成,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驅動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認為,從市場傳導來的信號將會牽引帶動一批新的投資,這些投資可能建設週期長,回報不那麼快,但卻夯實基礎,利長遠。

  更為市場所看重的,是中國決策層堅定地將創新作為了發展第一驅動力。“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等行動計劃應運而生。

  從中國高鐵到大疆無人機,從北京中關村到深圳創業大街,越來越多的前沿技術和新興産業集群正在迅猛發展,全社會的發展潛能正在成長為推動生産模式和組織方式變革的巨大動力。

  以中國改革開放“前沿”深圳為例,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4.05%,目前世界範圍內只有以色列和韓國超過4%。一批本土崛起的創新型企業,正成為世界級的行業巨頭。

  “由此可見,改革依然是中國經濟最大的紅利。”徐洪才説,簡政放權、放鬆管制、降低企業稅率、推進財稅金融改革、提高創新能力,這些屬於供給側改革的長效措施,最終將推動社會生産力水準的整體躍升,增加克服困難的信心和能量。

  高盛公司認為,中國在兩到三年裏有可能實現6.5%的最低經濟增長目標,並有足夠的資源在2016年避免所謂的經濟硬著陸。

  “改變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如英國《泰晤士報》記者菲利普·阿爾德里克撰文所説,中國領導人所推動的經濟轉型正在進行當中。雖然道路坎坷,但如果中國能成功轉型,我們所有人都將從中受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