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在中國傳播擴散的可能性低

2016-01-29 17:08:00|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谷士欣

  國際在線報道: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網站消息,2014年以來,美洲多個國家相繼發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專家研判認為,中國存在病例輸入風險,目前中國正處於冬春季,蚊媒密度較低,即使出現輸入病例,疫情傳播擴散的可能性也低。

  據悉,2014年以來,美洲多個國家相繼發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歐洲、亞洲、大洋洲也有輸入病例報告,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尚未發現病例。寨卡病毒病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人感染後症狀多為輕微發熱、紅疹,極少出現重症或死亡。近期有研究結果提示,孕婦感染後可能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或死亡。該病主要預防措施為防範蚊蟲叮咬。

  衛計委要求,衛生計生部門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一是保持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溝通,密切關注其他國家或地區疫情情況。

  二是積極開展風險評估工作,組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及時研判疫情輸入風險。

  三是加強部門協作,向有關部門通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風險評估結果,加強部門間信息溝通。

  四是參考借鑒其他國家或地區疫情防控和病例診治進展,組織專家制定疫情防控、疾病診療等方案。

  五是研製檢測試劑,加強重點地區病例監測和防控。目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成功研製該病毒的核酸檢測試劑,掌握寨卡病毒的檢測方法。正著手對省級疾病預防控制專業人員進行培訓。

  六是加強醫務人員培訓和健康教育工作。正在組織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進行該病的識別和對症治療知識培訓。組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網站和微信等媒體發佈該病防控知識。

  近期,衛生計生部門將繼續密切關注其他國家或地區疫情情況,跟進有關疫情防控進展,強化疫情監測和風險評估,加強與外交、商務、質檢、公安、旅遊等部門合作,並進一步做好疫情防範和應對準備工作。

  附:寨卡病毒病知識 

  “寨卡”病毒1947年首次在烏干達恒河猴中被發現。直至2013年前,僅在非洲、東南亞、太平洋島國有散發病例報告。 寨卡病毒病主要通過蚊子(伊蚊)叮咬傳播,血液和性傳播罕見。多數病人僅出現輕微發熱、紅疹(多數為斑丘疹),另有一些病人會出現頭痛、關節痛以及非化膿性結膜炎等症狀,大多持續2至7天后自愈,極少出現死亡。近期有研究結果提示,病毒感染可導致少數人出現神經和自身免疫系統症狀,孕婦感染後可能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並可導致小兒夭折,其因果關係尚待進一步研究確證。 目前該病主要通過對症治療,尚無針對性的藥物和疫苗,但可通過防止蚊蟲叮咬有效預防。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