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疾控專家:寨卡病毒感染輸入性病例增加在預料之中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潘瑩 廣州站陳慧婷):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15日通報説,廣東省新確診一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這是繼此前在江西確診的第一例病例後,中國內地確診的第二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散發病例為何持續增加?是否會造成暴發和流行?民眾應該如何做好個人防護?
廣東確診的這名患者為男性,28歲,近年在委內瑞拉經商。今年2月12日,廣州白雲機場口岸衛生檢疫人員對入境旅客進行檢疫查驗時,現場紅外測溫儀報警,衛生檢疫人員馬上根據紅外圖像找到了這名旅客,進行醫學排查,並最終將患者轉運至醫療機構進行隔離治療。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國檢驗檢疫部門在入境口岸首次檢出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建介紹説,經過治療,患者病情明顯好轉:“14日開始就退燒,皮疹開始消退。現在還沒有完全康復,因為他目前病毒還有,小便裏還有唾液裏都還有病毒,所以我們還要繼續隔離觀察。”
本月9日,江西也報告了一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確診病例,這是中國內地首次報告相關病例,患者發病前也有委內瑞拉旅行史。該患者已經在14日痊癒出院。
在一週內連續報告兩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這是否意味著病毒傳播形勢發生變化?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出血熱室主任李德新研究員介紹説,散發病例的增多在預料之中,但暴發流行的風險依然很低,“散發的輸入性病例是會不斷出現,因為南美疫情沒有結束,東南亞也是老疫區,會陸續出現散發輸入性病例。因為我國目前是冬季,溫度較低,蚊蟲活動強度不大,數量少,雖然有散發病例,但不足以在我國引起局部流行和暴發。”
儘管大面積流行的風險很低,但病例輸入的風險持續存在,疫情防控仍然不能掉以輕心。李德新説,目前,檢驗檢疫部門和衛生部門正密切合作,對於來自疫區的旅客、自己申報有發熱症狀或者入境篩查出的發熱病人進行嚴密監測,必要的情況下,會採取唾液和尿液標本的病毒核酸檢測。
寨卡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是蚊子。李德新指出,隨著輸入性病例的增加,以及溫度升高和蚊蟲數量增多,未來不排除出現本土病例的可能性,將繼續加強醫療機構相關監測和實驗室檢測能力,“(檢測)試劑發到省疾控中心和計劃單列市的疾控中心,還有一些重要的口岸,比如廣州和深圳口岸。我們在準備提供更多的試劑,提供基層地市級的疾控中心,讓他們也能檢測。”
據介紹,中國將繼續加強對寨卡病毒的防控,包括對病毒傳播媒介——蚊子的數量和密度進行監測,一旦發生局部暴發流行,將進行大規模的媒介控制,通過滅蚊來減少病毒傳播。
目前,還沒有針對寨卡病毒的有效疫苗,也沒有特效治療方法。儘管這種病毒對於一般人群危害不大,但是卻有可能對懷孕婦女造成威脅,被認為與新生兒小頭症病例增加有關。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應急中心副主任倪大新建議説,民眾應該通過滅蚊來加強個人防護:“在蚊子多的季節,要個人做好防護,防止蚊蟲叮咬,穿著長袖衣物,使用避蚊劑,利用空調降溫,噴灑滅蚊藥物等。通過這些綜合防控措施,我們有能力即使在蚊蟲密度高的季節也可以控制(疫情)。”
目前,世衛組織並不建議針對寨卡病毒病採取任何旅行或貿易限制措施。但疾控專家提醒民眾,孕婦及計劃懷孕女性近期要慎重考慮前往發生疫情國家和地區。有相關國家和地區旅行史的人,一旦出現發熱、皮疹、肌肉關節疼痛等症狀,應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