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補課”是高考改革信用透支之果

2016-02-23 07:14:00|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王瑞芳

  時值寒假,但一些寒假補課班裏卻異常“火熱”。記者近日在遼寧、江西等地採訪了解到,有的孩子在假期裏一週要補6天課,每日平均補課時間達6小時。在升學壓力下,一些學校以家長委員會的名義組織集體補課,有的還借機收費。家長趨之若鶩、孩子咬牙堅持、學校“明禁實補”,看起來多贏的寒假補課,透支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身心健康,違背了教育規律。

  看完這則消息,可能又有輿論要指責家長不理性、學校違規,然後有關部門又會再出“重拳”治理補課,但這樣的指責和治理,毫無用處。要知道,假期每週補課6天的事,發生在教育部頒布最嚴“禁補令”之後,有關學生補課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説教,也已經至少費了十多年的口水了,再發“禁令”,再説幹口水,又能對現實有什麼改變呢?即便就是100%禁止掉由校方出面(或者幕後)組織的補課,學生把幾乎所有時間花在假期補習班的情況,也很難有根本改觀。

  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這樣的瘋狂補課,還有一個背景,即2014年我國已經頒布高考改革實施意見,高考改革的一大價值就是讓基礎教育擺脫應試教育,即便很多省市尚未啟動新高考改革,但基本可以肯定的事實是,目前的小學生、初中生將面對新高考。按理,如果新高考改革真能促進基礎教育的素質教育,那麼,小學生、初中生的家長們,將改變只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傳統思維,重視培養孩子的興趣、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可為何家長們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無動於衷,反而變本加厲呢?

  這是因為,通過高考改革來擺脫學生的學業負擔、應試壓力的“信用”,已經“透支”了。過去十多年各地推進的高考改革,每一次都宣稱將減輕學生負擔、促進素質教育,可是,每一次都以學生應試壓力更大為“結果”。教育部門一再強調學校辦學不要追求升學率、對學生的評價不要只用分數評價,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淡化考試、淡化分數,可是,到了高考升學,卻完全由分數説了算,如果新高考改革相比以前的“改革措施”沒有任何新意,家長們能相信這一輪的改革能減輕學生的壓力和負擔嗎?

  而新一輪的高考改革,雖被稱為是最大力度的高考改革,擴大了學生的選擇權,有利於素質教育,然而,用“3+3”科目組合的高考總分錄取這一簡單事實,中小學老師、家長都看得懂,文理不分科、外語考兩次、語數外之外的其他科目可以自由選擇組合,等等這些,對家長們來説,都變為一點:怎樣讓3+3的分數最高。而且,上海、浙江已經實施的新高考方案,明確告訴家長,未來的高考,語數外三門的比重很大,每門150分,其他科目的分值降低,這意味著,高考變為語數外三門重要科目的爭奪。曾有專家認為,高考科目減少,學生的負擔會降低,可現實效果卻恰恰相反,科目越少,學生的壓力反而越大,因為一門科目沒學好,就可能前功盡棄。

  這是教育部門在為學生減負時,必須直面的現實。可以説,只要維持按高考科目總分錄取的模式不變,在這一模式之下,不管怎樣調整科目、進行科目搭配,都無法改變基礎教育應試教育的格局,如果科目調整不當,還很有可能進一步增加學生的負擔。與此同時,在升學考試製度,用學生的高考分數作為唯一的錄取依據(在高考改革方案中,雖提到還有綜合素質評價,但這在錄取中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的情況下,對學校老師、家長提出不要關注分數,要關注素質的要求,也完全不管用——你説你的,該怎麼做還是怎麼做。而且,對於社會輿論給學生減負的呼聲,不少家長也很反感,這不是鼓動學生不努力學習麼?不努力學習學生的出路在哪?你願意看到一名學生假期都在努力學習,還是混在社會吊兒郎當?

  該是到了挽回被過去高考改革“透支”的信用的時候了。以筆者之見,我國高考改革要有實質性突破,必須以“招考分離”為基本原則,擺脫按高考總分錄取這一錄取模式,努力構建學校自主辦學、考試社會評價、大學自主招生的教、招、考新格局,這才能讓基礎教育逐漸從應試教育中走出來,關注學生的個性、興趣發展,也才能讓孩子們從繁重的學業負擔中解放出來。(熊丙奇)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