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皮書:"絲路城市"需加強基建和公共服務合作

2016-02-27 18:30:5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杜軍帥

  國際在線消息:2月26日,由上海社科院智庫團隊編寫的《國際城市藍皮書:國際城市發展報告(2016)》在京發佈。本報告以 “絲路城市”為2016年度主題。

  藍皮書認為,當代意義上的“絲路城市”(Silk Road Cities)主要指處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區域範圍內,在所在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對外經濟交往等方面佔有重要戰略地位和具有影響力的樞紐性城市。這些城市大部分是所在國家的要素流動節點和增長極,對所在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從地緣視角上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與發展必然帶動一批沿線城市作為聯繫樞紐、控制節點而加速發展崛起。值得關注的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層次內涵在於關注沿線區域和城市的互聯互通與産能合作,這就使得“絲路城市”未來發展的關鍵之一在於城市間網絡體系的建構,從而使這一城市群體必須共同塑造網絡屬性和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另外,“絲路城市”之間的發展程度也有較大差異,同時各地區的城市普遍面臨大城市病、“偽城市化”、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等問題。因此,“絲路城市”間通過網絡互動合作解決城市與區域的發展問題,樹立城市發展的新模式,便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

  藍皮書指出,工業化滯後帶來的過度城市化,形成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巨大需求,是“絲路城市”廣泛合作的關鍵領域。南亞地區的城市對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等有著巨大需求,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需求成為“絲路城市”戰略合作的關鍵領域。儘管南亞地區的城市化水準相對亞洲和世界來説均處於較低水準,但事實上與南亞地區的工業化水準和經濟發展狀況相比較而言,仍出現了脫節的情況,出現了與中國的半城市化相比更為嚴重的問題,即過度城市化。

  “絲路城市”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區域性差異,也使我們更為深刻地理解這一城市群體的當前狀況及未來發展潛力。本報告提出的“國際城市2.0”概念,在於關注國際城市發展內涵和外延的雙重提升,其關鍵之處在於對傳統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理論的修正與反思。本年度的報告對中亞、南亞、東南亞、西亞等“一帶一路”區域“絲路城市”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從而發現發展中區域和新興市場區域城市的經驗和規律,以期尋找與西方城市主導的世界城市網絡不同的城市互動模式,並對廣大“南方”區域的城市發展思路有所助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