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鋼:去年全社會研發投入14000億 77%來自企業
原標題:萬鋼:去年全社會研發投入14000億 77%來自企業
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於3月10日10時45分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科技部部長萬鋼、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浙江省科技廳廳長周國輝就“科技創新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經濟日報和中國經濟網記者:我想問萬鋼部長一個關於經濟的問題,我國“十三五”規劃提出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要達到2.5%的目標,相信未來幾年科研經費肯定會有大幅度增長。請問萬鋼部長,如何用好科研經費,同時又解決好科研人員經常提出的經費不好用的問題?謝謝。
萬鋼:科技投入是衡量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是衡量科技創新發展需要一個指標體系。比如“十二五”科技創新規劃體系當中有R&D佔GDP的比值,但同時又有反映知識創新的國際論文被引用次數,反映技術創新的萬人發明擁有量,反映成果轉化的技術市場成交額,反映産業提升的高新技術産業佔比,以及反映科學普及的公民基本素質,反映總體科技發展的科技進步貢獻率。我們進行了盤點,“十二五”科技規劃提出的十個指標,除了R&D與GDP的比值以外,其他指標都已經完成和超過了目標值。
萬鋼:對投入來説,我們這裡講的是全社會研發的投入,它不僅僅是中央財政投入,還是全社會,特別是企業的投入。去年14000億,77%來自於企業。我們之所以重視投入結構,重要的是它可以反映投入的品質和效益。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可以反映企業已經牽頭一些重大項目,比如説高鐵、核能、特高壓輸變電等等,書面材料當中給了大家一些案例,包括無線寬頻、超級計算等等,它轉變了我們産業的結構,提升了産品品質。企業投入的增加也反映了政策的落實情況,研發經費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這些政策都在引導促進企業更加關注前端研發,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開展研發,去滿足市場更新更高的需求。企業對研發的投入還反映在區域創新上,我們的11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140多個高新區去年經濟發展都實現了快速增長,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這些反映的都是投入的效益。由於企業加大了對技術創新的投入,政府的資金就可以更多地轉移到基礎前沿、社會公益、國家戰略,比如航空航天、深潛等這些重點領域上,又為國家長遠的創新能力建設做貢獻。
萬鋼:您的問題第一個是錢怎麼投,從哪兒來;第二個問題是,國家加大投入,也要用好。我們高校和院所承擔的研發項目大概有兩類,一類是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投入的科技計劃項目,這些項目的管理首先要符合研發規律,能夠激發起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近來,國務院頒發了關於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和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的一系列文件,重點解決科研人員碰到的一些實際問題,比如説研究生、外聘人員工資能不能在直接經費中開支,比如科研直接費用預算的調整,比如會議費、差旅費、國際合作費的調劑使用,包括科研人員的績效激勵,這些在文件中有明確規定。
萬鋼:對於高校院所接受企業的橫向委託項目,比如説技術開發、服務、諮詢、許可等,今年8月份通過、10月份頒布實施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訂案和最近國務院頒發的《關於實施促進成果轉化法的若干規定》,都明確規定屬於市場委託行為。其實施按照合同約定和會計法的規定來做,而且結余分配可以按照科技成果轉化法當中的約定來實施。政策已有規定,但是我從這次“兩會”委員、代表的反映中感覺到,似乎還有一些地方沒有落實到位,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下面的工作就是一步一步把它落實到位,使科研人員能夠有獲得感。這是我們今年要做的重要工作。
萬鋼:有一些落實的問題還需要在實施過程中深入研究,特別是對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當中小微企業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