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貴仁:中國高校同質化嚴重 鼓勵地方高校向應用型轉型
國際在線消息:3月10日15時,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就“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新華社記者
我的問題是關於高校轉型的。請問袁部長,在高校轉型的工作當中具體有什麼樣的想法,另外哪些高校會轉型?謝謝。
袁貴仁
中國高校的轉型發展,實質上是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中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快速發展。我剛才説,我們已經達到40%的毛入學率,現在中國有2500多所高校、3000多萬學生,居世界第一。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經濟升級、産業轉型的時候,我們發現,中國的高等教育結構不合理。這個不合理就表現在培養理論型、學術型人才的學校比較多,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學校比較少,也就是大家經常批評的,説我們學校同質化的現象比較嚴重,都在培養學術型的人才。
這種發展的結果,我們高等教育的結構和國家的經濟結構、産業結構不盡吻合,它直接引發出另外一種後果,一邊大學畢業生比較難得找到一個適合的崗位,另外一邊用人單位比較難得找到一個合適的人才,這就是我們講的結構性矛盾。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優化結構,辦出特色,提高品質,來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多樣化的需求,所以我們推動普通高校向應用型轉型。我們經常還這樣説,要鼓勵、推動或者引導部分地方高校向應用型轉型,這個沒有歧視地方高校的含義,因為中國的高校一部分是國家部委管理的,一部分是地方管理的。部委管理的學校只有一百多個,大部分是屬於地方高校,而這些地方高校又是適應我們高等教育這種大眾化的需求新設的、新升格的,因此他們要率先轉型,從培養理論型人才轉到培養技術、技能型人太,來適應當前經濟轉型的需要,來適應我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是我們轉型的目的。
轉型的關鍵是調整專業設置,因為設置專業,可能有的學校專業貴的設的少,要花錢,包括工科、理科,相對文科成本就比較低,這個結構就是和國家的經濟結構、産業結構不盡匹配,所以轉型的首要內容就是要調整專業設置。
轉型的真正核心是人才培養模式,因為大家都知道,應用型人才和學術型人才是有所不同的,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通俗一點,科學家和工程師有共性還有個性。愛因斯坦的活,愛迪生幹不了,愛迪生的活,愛因斯坦也幹不了,但是他們兩個人都是為人類做出了重大貢獻,很難説誰更重要。因此我們需要通過轉型來培養更多的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的在一線能夠從事工作的高素質技術人才、技能人才,這是我們轉型的方式。
推進的辦法就是試點推動,典型示範。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二十多個省、兩百多個學校正在積極穩妥地推進轉型試點工作,這項工作已經拉開了序幕,我們教育部門會會同有關部門,第一,加強指導,第二,給予支持。第三,總結推廣。我們的希望是,按照國家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來形成一個良好的高等教育的結構層次,來提高我們適合國家和人民需要的品質。我相信,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會把這件事情不斷地推向前進,使得我們高等教育既有世界最大的規模,也有世界最好的高等教育結構。當然最終是要有世界最好的人才,這就是我們推進普通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考慮。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