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青年話兩會】進一步推動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2016-03-10 14:44:24|來源:求是|編輯:谷士欣

  【中外青年話兩會】進一步推動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2016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的民建、工商聯委員,同大家親切交流併發表重要講話。他重申了“兩個毫不動搖”,強調了“三個沒有變”,並進一步指出了我國當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要重點解決好的五大問題。在世界經濟深度調整,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當下,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表明瞭我黨的一貫立場,及時回應了社會重大關切,送來了可喜的政策東風,有助於進一步推動我國非公有制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絕不是一種“權宜之計”,而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必須堅持的戰略方針。其根本原因在於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符合我國現階段生産力狀況。馬克思指出,“生産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因此,制度作為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反映社會生産關係的總和。具體到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既應包括佔主體地位的公有制經濟,也要包括不佔主體的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現階段,非公有制經濟不僅不是處於消亡狀態中的舊的所有制形式,而是發展迅速的、有著重要作用的所有制形式,也不僅是公有制經濟的有益的補充,而且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它和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從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來看,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從無到有,激發千百萬人的創業積極性,集合大量的資金,創造出大量的産值,解決了許多人的就業問題,可以説非公經濟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創造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重要原因。

  推動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過幾十年探索尋找到的適應我國實際的經濟發展形式。計劃經濟的實施需要政府的強力推動進行保障,一旦嚴格的政府控制減弱,計劃將難以持續,而即使是嚴格的政府控制也不可能獲知經濟運行系統中全部的信息。市場經濟下市場自發進行資源配置,可以有效解決計劃經濟的弊端。非公有制經濟的産權主體明晰,是合格的市場經濟主體,和市場經濟具有天然的適應性,可以説,其存在、發展和壯大是市場經濟完善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同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框架內,非公有制經濟受公有制經濟的監督和引導,能夠有效克服其自身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利影響。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範圍內適應我國生産力發展的要求,兩種所有制形式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其中公有制經濟應充分發揮其主體地位,彰顯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監督,引領整個社會主義經濟服務於全社會和全體人民,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在健康發展的軌道上。

  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探究影響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因素,採取相應對策,有助於進一步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深層次的影響因素在於人們的思想障礙。當前,在思想領域還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認為非公有制經濟不是社會主義經濟,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會使我國最終走向資本主義,這些認識源於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性、長期性、必然性缺乏了解。我們要讀懂馬克思關於“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的科學論斷,認識到私有制在我國現階段還遠未成為生産力發展的桎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是繼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後,對非公有制經濟重要性的又一次肯定,第一次將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置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同等重要的地位。新的實踐需要新的解釋。我們需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我國經濟發展的系列重要講話,繼續深化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重要性的認識,同時也要清醒看到非公有制經濟對我國國民經濟的衝擊,特別要警惕外國資本對我國經濟安全的威脅。

  制度環境因素是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現實因素。沒有良好的制度環境和嚴格的法律保護,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將會困難重重。2004年憲法修正案將非公有制經濟和私人財産權入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公有制財産不可侵犯,非公有制財産同樣不可侵犯”,這説明黨和政府已經深刻認識到加強非公經濟制度保護的重要性,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受到同等保護奠定了基礎。但是,由於我國的改革路徑是漸進式的,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支持和保護一般是政策先行,之後修訂相關法律,憲法的規定也必須通過其他部門法律來加以細化和執行。所以,當前重要的工作就是把這一政策規定通過立法實踐體現到法律法規中、體現到體制機制中、體現到具體細則中。可喜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陸續推出了一大批擴大非公有制企業市場準入、平等發展的改革措施,接續出臺了一大批相關政策措施,形成了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