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群代表:弘揚保護民族傳統手工業 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

2016-03-10 11:08:1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楊丹):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貴州省代表團中,一位身著傳統服飾的苗族女代表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就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蠟染刺繡工藝的傳承人、蠟染工藝大師蔡群。這兩年,保護民族優秀傳統手工業和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是蔡群不懈努力的方向。今年,她帶著鄉親們的期望第二次參加全國人大會議。

  今年34歲的蔡群來自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是當地一家苗族蠟染刺繡公司的總經理。見面稱她一聲“蔡總”,她顯得有些跼踀,趕忙説道:“千萬別這麼叫我,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然而,在這位看似普通的農民企業家背後卻有著非比尋常的經歷。

  蔡群從小家境貧寒,只好輟學務農。看著村裏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按捺不住對大都市憧憬的她決定出去闖一闖。初到都市,她收過廢品,當過餐廳服務員,做過鞋廠女工。在鞋廠工作時,過度疲勞導致蔡群精力不集中,她的右手小拇指被機器壓斷。回想起打工歲月,蔡群心頭不禁一陣酸楚。她感嘆,身在大城市,卻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感。

  “要是能在家門口創業就好了!”蔡群總是這樣幻想自己的未來。可是創業做什麼,資金從哪來?這些問題都是未知數。2006年,蔡群偶然間得知貴州省將舉辦以“多彩貴州”為主題的“兩賽一會”活動。她帶著自己的刺繡作品去參賽,結果讓她喜出望外。蔡群不僅獲得了“能工巧匠”的稱號,還被邀請參加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認證申請。很多外地的遊客、服飾企業都對她的繡品青睞有加,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得到如此大的肯定。看到別人的作品可以作為商品出售,蔡群也依稀看到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她説:“看了別人的東西,才發覺原來我們的東西也可以做。我們民族的這些東西,再不保護就失傳了。”

  賽會之後,蔡群開始謀劃創業,但手裏不到5000塊錢。“向表哥借錢還換來他的嘲諷,他説這種活我們苗寨裏每家都會做,肯定做不下去”,蔡群回憶道。跟朋友湊了幾萬塊註冊公司後,帶著村裏姐妹們的繡品,她開始全國各地跑展銷,做推廣。精湛的手藝很快贏得了不少企業的認可和關注,銷售渠道終於有了著落。

  在蔡群的努力下,最初十幾個人規模的小作坊如今已發展成為三百人的大公司,主要經營錢包、背包、披肩等各類女性飾品和家裝布藝。産品遠銷美國、韓國、馬來西亞等地,年銷售額近900萬元。更讓蔡群欣喜的是,她的公司還解決了不少當地農戶的就業問題。她説:“公司現有員工三百人,以公司加農戶的形式運營。一部分員工在公司上班,一部分是農戶,在家做刺繡。她們很努力,很真心,苗族婦女都很合心。現在她們不用外出打工,家門口一個月就可以賺兩三千塊,既能看孩子,也能照顧家裏的老人,她們高興地很!”

  蔡群説,為了不讓傳統手工藝失傳,公司産品基本都是純手工製品,除非客戶特別要求機繡。她指著帶到北京的一幅作品説:“像這樣的一幅圖,要先用蠟刀蘸著加熱的蠟汁一筆一筆畫,然後再一針一線繡上,這樣一個小方巾需要兩到三天的時間才能做好。只有純手工才能保證我們民族工藝的原汁原味。”密密麻麻的針腳連成一幅幅美麗的圖案,滲透出手工匠人精益求精的做事態度和對民族文化的熱愛與不捨,也編織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離不開無數默默無聞的工匠。蔡群認為,他們傳承的不僅僅是工藝技術本身,更多的是要喚醒至臻完美、敬天畏人的工匠精神。今年,“工匠精神”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不少專家認為,弘揚“工匠精神”將帶動中國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保護傳統手工業,建設“製造強國”任重道遠,像蔡群這樣的微型企業家卻一直不忘初衷,堅定前行。

  近年來,針對貴州等中西部欠發達省份,中央政府提出了“精準扶貧”政策,加強貧困人口自我造血的脫貧能力。蔡群説,貴州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資源等待開發,發展微型企業既能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也是一個很好的脫貧造血渠道。中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融資貸款都很難,呼籲政府多渠道扶持微型企業發展,為農民工提供免費培訓,這是她今年參加全國人大年度例會的最大心願。蔡群説:“很多返鄉農民工很有頭腦,想回來創業卻沒有資金。如果國家在這方面有扶持,搭建平臺,返鄉創業一點都不難。如果沒有‘兩賽一會’這個平臺,我可能至今仍在外打工。”

  蔡群認為,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扶持微型企業不僅能有效緩解當地就業問題,像空巢老人、留守兒童這樣的社會問題也將迎刃而解。想起臨行時鄉親們的囑託,蔡群笑起來:“鄉親們説讓我多給政府提建議,多讓政府給我們企業投資。我們不要出去打工,我們子子孫孫都要在這裡上班!”

  如今,返鄉就業已經成為一種熱潮。不僅像蔡群這樣的農民工返鄉創業,不少大學生自願回到家鄉,建設家鄉。蔡群説:“家鄉有我們最寶貴的文化,家鄉養育了我,我想要回報她!”在蔡群身後,我們看到了成千上萬正在回鄉築夢的年輕人,他們正把家鄉變成有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