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演化”納入十三五規劃 中國基礎研究力爭新突破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蘭旻):今年初,一則“引力波”被發現的消息在全世界掀起了新一輪“感知宇宙”的熱潮,宇宙的起源以及如何演化再次受到關注。在今年提交給全國人大會議審查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宇宙演化被列為我國今後五年將重點突破的基礎前沿科學領域之首。“宇宙演化”研究什麼,如何去研究,它能給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帶來什麼?對此,科學界的政協委員們也談了他們的看法。
宇宙起源、物質起源、生命起源,是自然科學的三大基本問題,幾百年來人類孜孜以求,希望通過科學研究一窺其中的奧秘。今年2月,美國鐳射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宣佈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給人類“感知”宇宙提供了新的路徑。實際上,早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科學家就開始了引力波研究,可惜因種種原因停滯了一段時期。2008年,中科院空間引力波探測工作組成立,中國引力波研究再啟征程。目前,我國正在實施“阿裏實驗計劃”、“天琴計劃”、“太極計劃”等引力波探測項目。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阿裏計劃”負責人張新民告訴記者,與此前發現的黑洞引力波不同,“阿裏計劃”要探測的原初引力波意義更為重大,“我做的原初引力波探測在我國阿裏地區,此前發現的是黑洞引力波,我探測的是早期引力波,通過探測原初引力波來認識宇宙的創生和演化,意義是非常重大的,而且週期很短,我們期望三到五年可以出成果。”
探測原初引力波,只是研究宇宙起源與演化的一個方面,在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看來,研究“宇宙演化”,就要回答幾個最為基本的問題,“現在我們認識的非常少,只是對宇宙演化的認識大概知道了,但最基本問題沒有回答,就是宇宙是由什麼組成的,它的物質是什麼,什麼主導著物質的演化,研究這個問題可能會改寫我們對世界觀的認識。”
武向平介紹説,近些年來,我國已在引力波探測、暗物質暗能量探測、中微子本質研究等能夠揭開宇宙演化秘密的重點領域進行了相關研究部署,取得了積極進展,“比如説暗物質探測我們就有很好部署,地下在四川的錦屏山下面有國際上最好環境的暗物質探測實驗室,天上我們已經把暗物質衛星放上去了;在測暗能量上,比如阿裏的實驗,通過測量原初引力波探測是不是宇宙爆脹時期性質的暗能量;中微子本質的研究也有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以及後期實驗都能跟上;天文方面也有部署,除了500米口徑望遠鏡,我們還將要參加國際重大合作計劃,平方公里級望遠鏡,這都是針對基本物理問題的,就是理解宇宙的演化、宇宙的時空性質。”
近年來,中國科技創新水準不斷提升,出現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成果,然而,像“宇宙演化”這樣動輒需要幾十億甚至上百億資金的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還很少,不少人也存在著困惑,研究這些有什麼用。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歐陽鐘燦認為,很多基礎科學研究都是在長期的積累中發現新亮點,而這些新亮點將給人類未來的發展帶來更多選擇,“將來它有沒有什麼用要長期的研究,比如量子力學,愛因斯坦提出光電效應得了諾貝爾獎,現在太陽能電池都要用到量子力學、光電效應,但從愛因斯坦到現在110年了。將來比如説掌握了暗物質、暗能量,將來能量轉化,提供更便宜的能源都是有可能的。”
在今年提交全國人大會議審查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包括“宇宙演化”在內的多個基礎科學研究領域被納入其中,成為今後五年我國科學界力爭實現突破的重點,歐陽鐘燦表示,希望能借助當前的好時機,使中國基礎科學研究抓住時代新機遇,“現在我們國家經費也夠了,理論培養人才也夠了,基礎研究還有這麼大一塊可以讓中國趕上時代,所以中國要不要跟上這一波基礎研究的發現當然很重要。基礎研究,希望中國從新一波研究中找到經典突破,産生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大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