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異地就醫報銷難:得病不敢去大醫院 或硬扛

2016-03-11 10:01:44|來源:工人日報|編輯:杜軍帥

  在北京天壇醫院周邊,有大量即將被拆除的筒子樓,這些筒子樓裏,原住民並不多,房子多被出租給兩類人群住:在醫院實習培訓的醫學生和住院醫,還有千里迢迢來北京看病者。

  3月7日上午,全國兩會北京團開放日上,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介紹,每天來北京看病的外地人達13萬,“這還不包括隨同人員”。

  “許多外地來的病人,住院醫療費往往成千上萬。治完病回去,有的要經過鄉鎮、縣,再到地區一級,才能報銷,拿到錢又得經過一段時間,這給他們造成了不小的經濟負擔。”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副院長孫豐源委員連續幾年呼籲解決看病異地報銷難問題。

  在人口流動頻繁的今天,醫保不能“隨身攜帶”,異地看病報銷難,一直是令職工感到頭疼的問題。其中,大量參加原“新農合”的農民工,無法在城市享受醫保看病報銷的問題一直是兩會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異地看病報銷難

  2015年,湖南農民工吳湘雲為了看病,在廣州、長沙、北京來往4個多月,最後遭遇報銷難。

  當年6月,在廣州務工的吳湘雲手上長了很大一片黑色腫瘤。但在建築工地上務工的他僅有工傷保險,並沒有醫療保險。

  當年7月,在常德澧縣老家參加了新農合的吳湘雲回到長沙看病,醫院告知他應先回戶籍所在地澧縣開具轉院證明才可報銷醫藥費。

  當年10月,吳湘雲被北京協和醫院收治,但“門診治療,一週三次,一個週期兩個月”。他在40元一晚的地下室住了20多天后,拿著本已開好但卻沒用上的住院條和一沓不能報銷的門診費用單回到了湖南。

  “不治了,吃住看病都要花錢,太貴了,住地下室太苦了。”

  吳湘雲看病難、報銷難並非個案。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下稱《意見》),其中提出,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兩項制度,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對於吳湘雲來説,他可以到常德市的三甲醫院去看病了。

  不過,儘管醫保並軌政策已出,但目前各地還在落實中。

  山西省殘聯副理事長、山西省腦康醫院院長郭新志代表2014年和2015年連續兩年提出“統籌城鄉居民醫保”的議案:“如果同一間病房的農民和城鎮居民,生的病一樣,醫保報銷卻不同,這似乎不公平不合理。”

  他在調研中發現,很多農民工得了慢性病,卻不能報銷,不敢去大醫院,有的農民工得了病硬扛,農民工成為“醫托”欺瞞誆騙的對象。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認為,農村和城市醫保待遇差異會産生不公平感,“這是對城鄉醫保分割的批評。”因此,鄭功成説,整合城鄉居民醫保是人心所向,也是制度一體化和公平公正的應有之義。

  異地就醫難到底難在哪兒?

  城鄉居民醫保整合之後,農民工就醫範圍由縣級醫院擴大到市級。但是鋻於當前農民工就業的流動性,農民工依然還不能馬上實現“異省就醫”。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委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因為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各地在醫保基金的收支平衡上存在很大差異。經濟發展好的、交醫保多的省市,醫保基金就充足,報銷標準就不一樣。“解決異地就醫難,主要靠全國層面協調統籌。”孫潔委員強調。

  孫潔委員表示,異地就醫難的另一大難點在醫保報銷目錄、用藥目錄上的問題。孫豐源委員對此也深有感觸:“同樣一個病,我給病人開了這種藥,在我們這兒醫保可以報銷,到了患者的戶籍地就不能報銷。所以醫保目錄也要儘快實現全國統一。”

  提升醫療保險統籌層次,為什麼這麼難?

  孫潔委員表示,其根源在於地區經濟發展水準差距過大。“我國醫療保險實行屬地化管理原則。醫療保險從費用籌集到報銷都與當地經濟發展水準相掛鉤、與基金結余水準相掛鉤。這樣,就出現了各統籌地區政策不統一、醫療待遇標準不一致,從而成為阻礙醫療保險聯動的最大障礙。另一方面,醫療保險結算本身就十分複雜,各地醫療保險的起付線、自付比例、封頂線和大額封頂線等政策不一,導致異地就醫報銷操作難度較大。”

  異地結算不僅涉及報銷流程和報銷手續,其背後還有報銷標準和報銷資金來源的問題。

  孫潔委員説,從目前異地就醫的流向來看,患者多是從三線城市到二線城市就醫或二線城市到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就醫。當然,如果醫療服務地屬於經濟較發達地區,其醫保基金結余豐厚、財力富足,則報銷的比例就會多,而如果醫療服務地財力有限、醫保基金結余不足以支付當期費用,那麼異地就醫報銷的費用就會受限。

  加快推進基本醫保全國聯網

  現實中,許多農民工很少在城裏看病,主要是因為報銷渠道不暢。按照原“新農合”政策,參合農民就診實行分級報銷制,農民工在異地住院就診,不僅花銷更大,而且報銷比例逐級降低。以新農合重特大疾病報銷為例,在省、市、縣三級醫療機構政策範圍內看病的報銷比例分別是65%、70%、80%。

  有農民工表示,平常小病小災,都是去藥店買點藥,頂多就近找個民營小診所看看。一般農民工扎堆的地方,這類診所就多。去大醫院看病也看不起,看個頭疼腦熱就開一大堆藥,花錢跟流水似的。“小病拖,大病扛,扛不住了返鄉啃爹娘”,是農民工就醫難的寫照。讓農民工安心在城市工作生活,必須有效解決他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2016年要協調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今年不僅要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提高醫保制度的補貼標準,還將“改革醫保支付方式,加快推進基本醫保全國聯網和異地就醫結算”。

  人社部副部長遊鈞表示,各地應在6月全面啟動城鄉居民醫保整合工作,爭取在年內基本完成兩項制度的整合。目前已經有天津、山東等9個省份實現了城鄉醫保制度整合。

  農民工出身的全國人大代表曾香桂建議,國家進一步開放跨省異地就醫報銷的範圍,實現社保醫療卡異地支取,讓老百姓在哪兒看病都能及時享受醫保待遇。(本報記者 羅娟 趙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