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地方談】學“習”脫貧攻堅:橫下一條心打贏攻堅戰

2016-03-11 12:48:11|來源:南方網|編輯:杜軍帥

  10日上午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詳細詢問了當地貧困戶公示情況,強調“十三五”時期是脫貧攻堅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時期,必須橫下一條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緊進度,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牧區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強調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更加注重教育脫貧,更加注重提高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最好的注腳。貧困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攔路虎”,也一直都是習近平總書記最為牽掛的事情。8日上午習近平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長郭建群代表在發言中著重介紹了近兩年“精準扶貧”進展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就曾説,我正式提出“精準扶貧”就是在十八洞村,前幾天中央電視臺報道的十八洞村脫貧進展情況,我都看了。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就明確提出共享發展理念,強調要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而今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代表團與青海代表團接連提及脫貧攻堅問題,已經凸顯出其對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視。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也為了讓老鄉能夠早日脫貧致富過上幸福生活,2013年11月湖南湘西考察時習近平就曾首次提出“精準扶貧”,2014年3月習近平參加兩會貴州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要實施精準扶貧,2015年6月習近平在貴州還就加大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又全面闡述了“精準扶貧”概念並提出“六個精準”。三年來,習近平進行了28次國內考察,其中更是17次都涉及扶貧開發。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精準扶貧正向推進,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的確已經大變樣。房子越來越大、生活越來越好、收入越來越高……就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十八洞村為例,其就足以詮釋精準扶貧取得的成績:習近平總書記當年來的時候,全村人均純收入僅有1680元,村級集體經濟幾近空白,目前全村正在抓緊開發1000畝獼猴桃,蔬菜、油茶等已成規模,人均純收入增加到3580元。

  治貧先重教,發展教育是減貧脫貧的根本之舉。2015年2月14日上午,正在陜西考察工作的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專程來到楊家嶺福州希望小學,察看學校辦學情況,同老師們進行交流。總書記對大家説,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區、貧困地區要脫貧致富,從根兒上還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國家的資金會向教育傾斜、向基礎教育傾斜、向革命老區基礎教育傾斜。總書記向學校老師祝賀新春。

  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不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成長“起點”,既是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線、推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的有力措施,也是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後勁、縮小城鄉和區域差距的有效途徑,關乎國家長遠發展。不久前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就明確提出,要著力加強教育脫貧,加快實施教育扶貧工程,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品質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脫貧攻堅,貴在可持續。輸血式的扶貧或者是救濟式的扶貧固然也能發揮一定作用,但卻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事實上,在一些地方雖然也有一部分扶貧活動採用了給機會、提素質、增投資這樣的造血式扶貧方式,但其效果也因個體的特殊性而呈現出千差萬別的差異性。脫不了窮根,就造成在一些地方一些群眾往往脫貧不久又重新返貧的怪相。往往一場大病就會導致一個家庭一夜之間重新返貧,令人黯然神傷。

  只有賦予貧困人口更多能力,通過貧困人口自己的努力、增強造血機制,其自身生存和發展才有比較好的基礎,這樣的脫貧才具有可持續性。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團參加審議時強調要更加注重提高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就是在告誡著我們要繼續推進開髮式扶貧,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勞致富精神,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注重扶貧先扶智,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十三五”實現全面脫貧是黨對人民所做的堅實承諾,而目前中國仍有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12.8萬個貧困村、7000多萬貧困人口,且根據扶貧效應遞減規律越往後扶貧難度越大。基於此,我們就應用好扶貧考核“指揮棒”,使領導幹部橫下一條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緊進度,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貧困人口早日脫貧、貧困縣早日摘帽,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南方網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