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藥受制於人 中國如何擺脫“進口藥物依賴”?

2016-03-11 14:11:05|來源:新華網|編輯:杜軍帥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劉偉 鮑曉菁 仇逸)中國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正面臨著無藥可用的風險,這是因為拜耳公司旗下藥物“倍泰龍”退出了中國市場。全國人大代表劉連昌得知這一消息後憂心忡忡。

  今年兩會期間,多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國內缺乏進口專利藥品的替代品,導致部分進口專利藥品不僅價格高,而且其一旦退出中國市場,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就會受到嚴重威脅。

  “這種‘藥物依賴’的局面十分危險,我們不能被跨國藥企卡住脖子。”劉連昌説。

  斷供的“救命藥”

  21歲的一天裏,毛毛突然發現自己走不了路了。經過半個多月的檢查、治療,他被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

  這種“死不了的癌症”,患者多為青壯年,是一種神經系統的罕見病,嚴重時會造成突然失明、癱瘓、智力障礙,康復後也有復發的可能。保守估計,中國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不低於1.9萬人。

  2016年3月1日,就在全國兩會開幕前幾日,毛毛和她的病友群迎來了關乎生命的嚴峻挑戰——跨國藥企巨頭拜耳公司正式停止對中國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援助,退出中國市場。

  這不是“救命藥”斷供的第一次。

  同樣是拜耳,在2015年6月29日就宣佈其生産的治療肺動脈高壓的藥物“萬他維”將逐步退出中國市場,3萬患者面臨斷藥困局。

  2015年12月10日,一封由1400余名患者、醫生、人大代表等聯名簽署的公開信,發送到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總部,請求留下“萬他維”。美國肺動脈高壓協會也發出書信聲援。

  這封信指出,在美國並未出現“萬他維”退市的情況,中國患者對其在中國市場的退出行為感到難以接受,並尖銳提問:難道中國患者的生命比不上美國患者的生命嗎?

  難以負擔的高價

  “萬維他”斷供之後,其替代藥品瑞莫杜林價格高達9900元一支,這讓很多患者絕望。其實按照正常的市場售價與使用劑量計算,“萬維他”30天的藥量價格也需要近5萬元。

  2008年,拜耳公司與中華慈善總會合作實施“買一送四”的慈善援助。到2013年,贈藥比例又上升到“買一送八”。這樣一來,費用降到了5500元/30天。

  根據中華慈善總會官網數據,國內目前肺動脈高壓患者1200萬人,然而能夠享受慈善援助價格的患者並不多,大部分患者沒有經濟能力承擔。

  就拿毛毛用的倍泰龍來説,如果完全自費,每年的費用是15萬元,即便是獲得了拜耳公司與中國慈善總會合作的捐贈援助,毛毛每年需要自付的藥費仍達5萬多元。

  中國慈善總會官網顯示:自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倍泰龍項目累計援助患者933人。“很多人都沒有錢來長期用藥,只能是在急性發作期前往醫院,使用激素治療。但效果一次比一次差,很多人難逃癱瘓的命運。”毛毛説。

  上述治療罕見病的專利藥品價格高昂,遠超當前經濟水準下中國民眾和醫保的承受能力,因此在國內銷量有限。一旦退出中國市場,患者只能從境外代購或者冒著買到假藥的風險從藥品黑市上買。

  一些應用廣泛的專利藥品售價同樣讓人望而卻步。替諾福韋酯是一種可以治療艾滋病和乙肝的特效藥,乙肝治療自費價格約230美元/月。

  “我國共有2800萬慢性乙肝患者,大部分人難以承受這一價格。”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告訴記者,由於用不起藥,目前乙肝治療形勢嚴峻。

  國藥當自強

  “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的抗病毒治療藥品大多由跨國藥企研發,受專利保護,價格昂貴。我們不能就這麼被動。”王宇説,現在泰國、巴西等國家就駁回了替諾福韋酯的專利註冊,制定國內廠家生産,大幅降低價格。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蔣華良長期關注這一問題。今年兩會,他就提出完善中國仿製藥品的提案。

  “現行醫保報銷制度也不利於國産優質仿製藥替代原研高價藥。”蔣華良説。國家醫保報銷目錄自2009年以來始終沒有調整,使得近幾年來獲批上市的優質仿製藥無法進入目錄,無法及時替代原研藥。而一些省級醫保目錄卻只納入了原研藥,沒有國內仿製藥。

  醫保採用同比例報銷方式,實質上在鼓勵醫院、患者使用高價進口原研藥,給患者和醫保帶來沉重的費用負擔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仿製藥、國內原研藥産業的發展。

  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已經關注到了這一問題,在8日衛計委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衛計委主任李斌説:“醫療、醫藥、醫保一定要三醫聯動,開展國家談判。”

  目前,衛計委選擇了5個品種的重大疾病治療的藥物,與國際藥商談判,談判後的價格比之前下降50%以上。

  衛計委副主任馬曉偉説,在進行談判降價的同時,衛計委也注意在國內對仿製藥的研發、國産化,同時對仿製藥進行效果的一次性評價,我們也在考慮對一些特殊藥品進行開放綠色通道,實行快速進口的措施。

  必須要擺脫對進口專利藥品的“藥物依賴”——這是多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共識。除了對一些專利藥品加強價格談判和強倣,鼓勵國産藥物創新才是“長久之計”。(參與采寫: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