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雲見日”先要“不畏浮雲”

2016-03-11 09:27:26|來源:人民日報|編輯:王瑞芳

  “中國經濟不會出現所謂的‘硬著陸’,我們要看到問題的一面,更要看到發展的希望。”連日來,許多代表委員在接受採訪時紛紛批評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呼籲全面辯證地看待中國經濟形勢,堅定信念深化改革和轉型發展。經濟增速放緩是客觀現實,但為什麼總會有人把放緩等同於衰退、把減速視作危機呢?

  同樣看到半杯水,樂觀者會説:“還有半杯水呢!”悲觀者則抱怨:“怎麼只有半杯水?”同樣事物,兩種説法,折射的是心態的迥異。個體對客觀世界的感知與評價,不可避免會受到心理情緒的干擾影響。看待統計數據的起起落落、經濟現象的紛繁蕪雜,普通人也往往容易陷入這樣或那樣的“杯水焦慮”中。

  比如,有媒體看到個別行業農民工緊缺,便聲稱“民工荒”來了;有人調研發現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存在局部裁員現象,便驚呼“下崗潮”到了,而真相卻是就業總體上保持了穩定。之所以“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有其素養與能力的局限性,也存在“選擇性失明”,讓理性跌倒在口口相傳的恐慌面前。所以,適應新常態必須調試“心狀態”,加強對經濟分析的“情緒管理”。

  新常態的“新”,關鍵在與以往發展方式徹底“相揖別”。增長從兩位數轉為中高速,經濟動力從外部轉向內生,改革焦點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這是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大勢。有些人之所以憂慮,原因就在於思維拘泥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定勢上,經濟速度降下來就難以接受。實際上,對經濟增速作無謂的糾結沒有任何意義,從變化了的實際出發施展作為,方有新的發展境界。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心理效應:對人們傳遞積極的期望,會使他們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平添煩惱,甚至使人自暴自棄。經濟活動中也存在類似的規律,積極、耐心的理性評判會讓經營風險更可控、商業週期更平順。相反,憑空誇大負面消息、過分渲染悲觀情緒,常常庸人自擾、適得其反。

  心態上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過去重點考核GDP增速,現在不僅要求速度保持在合理區間,品質、效益也必須有所增進。以往抓經濟常常靠“土政策”,當前力倡簡政放權、營造法治“軟環境”。過去高速增長掩蓋了一些發展矛盾,如今“水落礁石出”,增收入與穩物價、穩定就業與化解産能等都是棘手關係,需要妥善處理。一道道新命題,考驗的是發展智慧,也考驗著我們能否加速度完成心理調適,以好心態迎接“不那麼順手”的新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自覺認識和更好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引領新常態離不開“情緒管理”,也離不開各級領導幹部以深刻的辯證思維和淵博的經濟知識儲備,透過紛紛擾擾的經濟波動表像,把握真實的市場運行機理。辯證看待、更新觀念、平穩心態,分清大勢向好的主流,也決定著我們能否抓住改革攻堅、轉型發展的窗口期大展作為。

  定力、定力,先淡定下來,才能有力量。聽風就是雨,只會自亂陣腳。先不畏浮雲,才能去撥雲見日。收拾好心情、調整好心態,為新常態注入正能量、提振精氣神,便是柳暗花明的大好春光。(洪樂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