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

2016-03-12 11:36:19|來源:南方日報|編輯:王瑞芳

  習近平總書記3月10日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尊重民族差異、包容文化多樣,深化創建活動,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團結和睦、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站在國家發展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闡明瞭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明確了處理民族問題的大政方針,為我們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

  “56個民族56枝花,56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發展,強調處理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是關係祖國統一和邊疆鞏固的大事,是關係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大事,是關係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大事。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國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幾千年來,中華各民族在分佈上交錯雜居、在文化上兼收並蓄、在經濟上相互依存、在情感上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全黨必須牢記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國情,堅持把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作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來,同心同德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做好民族工作,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麼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這條正確道路在政治方向上,堅持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制度設計上,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工作主題上,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在精神紐帶上,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在民族關係上,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實踐證明,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是正確的,它創造了處理民族問題的嶄新模式,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優越性。

  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民族團結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做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在工作中,要正確認識我國民族關係的主流,多看民族團結的光明面;善於團結群眾、爭取人心,全社會一起做交流、培養、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創新載體和方式,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增強各族群眾法律意識;堅決反對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自覺維護國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團結大局。

  做好民族工作,最緊迫的是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順應各族群眾新期盼,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我們必須清醒看到,當前一些民族地區群眾困難多,困難群眾多,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難度較大,必須加快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要著力加強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培育民族地區特色優勢産業,有序開發民族地區特色優勢資源,提高民族地區産業結構層次,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與此同時,中央和省市社會事業發展和民生建設資金要向民族地區傾斜,讓民族地區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做好民族工作,關鍵在黨、關鍵在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只要我們牢牢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就沒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勢力可以挑撥我們的民族關係,我們的民族團結統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民族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堅持從政治上把握民族關係、看待民族問題。民族地區的好幹部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場特別清醒、維護民族團結的行動特別堅定、熱愛各族群眾的感情特別真誠。要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大力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幹部,優秀的要放到重要領導崗位上來。無論是少數民族幹部還是漢族幹部,都要以黨和國家的事業為重、以造福各族人民為念,齊心協力做好工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牢記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更好維護民族地區團結穩定,更好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更好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各民族共同譜寫共同繁榮發展的嶄新篇章,共同奔向全面小康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