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培養“大國工匠”——人大代表三問職業教育
姚建民代表在研發新産品的過程中倍感生産工藝的重要性,建議加強職業教育。 本報記者 李哲攝
原標題:誰來培養“大國工匠”——人大代表三問職業教育
職業技能教育是培養“大國工匠”的重要切入點,有助於提升中國製造的水準,也是一個很好的民生工程。因此,建議一部分本科教育向職業教育轉變。辦好職業教育,應該根據企業的需求設置專業,培養社會需要的技能人才
“工匠精神”是今年全國兩會上的一個熱詞,其背後凸顯了人們對高品質産品日益增長的需求。
如何才能培養出“大國工匠”?與會的不少代表表示,職業技能教育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
該打通嗎
有人説職業教育到了高職就到頭了,不利於吸引優秀生源。
“有的省實行五年一貫制,有的實行中高職‘3+2’,搭建人人成才的‘立交橋’,有利於解決過去一味追求高學歷、不肯上職業學校的問題。這種分段培養的方式,有利於鼓勵年輕人上職業學校,打通今後走向本科或更高學歷的通道,有利於人才成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説。
她的觀點得到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姚建民的贊同,“上了職校再上本科,也是一條成才的道路,應給年輕人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
全國人大代表、南開大學校長龔克卻不認同這一觀點,“職業教育是專門教育,本科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到底該誰向誰並軌呢?”他認為,一部分本科教育有必要向職業教育轉變。
作為一名職業教育畢業生,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鋁業公司技術工人常俊民有切身體會。“我不贊成職校生一畢業就繼續讀本科,他們需要實踐,好的技術人才都是從實踐中乾出來的,而且學技術的大好時光就在25歲之前。”他認為,幹技術的能否成才不在於能否拿到較高的學歷證書。
“如果職校生想繼續受教育,我認為需要‘停頓一下’,工作幾年之後再繼續讀書。這時候,你會知道自己欠缺什麼、學什麼有用,才能主動學習,事半功倍。”常俊民代表説。
辦職教該不該大包大攬
“現在已有2.7億農民工進城務工,為什麼還存在‘民工荒’問題?我認為原因是專業技能人才的結構性短缺。應大力扶持職業教育,在‘十三五’末免除中等職業教育學雜費。”全國人大代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袁純清認為,這不僅有助於提升中國製造的水準,也是一個重要的民生工程,“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很多來自農村或者經濟相對困難的家庭,對他們來説,如果既能不花錢受教育,又能找到好工作,那就是最大的民生”。
吳曉靈代表也同意中等職業教育費用應儘量由財政來負擔,但是,在職業教育投入中應區別對待,“國家應該負責基本義務教育。高級的職業教育則要更多用居民和社會的錢,少用財政的錢。應劃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動員社會力量辦學”。
職教招生到底難在哪
一邊是市場對技術人才的渴求,另一邊卻是職業教育招生難的無奈現狀。
來自雲南的全國人大代表李燁説,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有一個職業教育學校,有5000多名學生,就業率100%。這個學校辦校的法寶是什麼?“學校根據企業的需求設置專業,社會要什麼樣的人才就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李燁代表説。
“目前,有些職業學校開設的專業在企業並不實用。”常俊民代表十分贊同校企聯合辦學,“據我了解,德國的職業教育實行兩元制,學校和企業簽訂協議,在校學生可以領到工資,企業派出工程師、高技能人才等到學校授課,這樣就保證了職業教育的效果”。
長期活躍在農業一線的姚建民代表發現了現行技能教育的問題,“比如在農業技能培訓方面,國家投入了大筆資金,可真正種地的沒幾個去聽課”。他給出的對策是,提高培訓內容的實踐性、精準投放技能教育,“比如要針對農業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技術骨幹等提供培訓,少作一般性培訓”。
事實上,提升職業教育,不僅是教育的事。“如果普通工人一輩子辛辛苦苦都不能過上體面的生活,如何談工匠精神?”一位名叫野望的網友説。呼喚工匠精神,需要職業教育、薪酬體系、社會氛圍等整體環境的共同改善。(李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