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公有與非公有制經濟和諧發展
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討論時指出,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共産黨確立的一項大政方針。並且特別指出,“把公有制經濟鞏固好、發展好,同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是對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的。”“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應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正確地指出了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消除社會上把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相互對立起來的錯誤認識。
近段時間以來,一篇名為《中國經濟癥結並非轉型》的文章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文章認為當前我國經濟速度放緩並非源於經濟轉型、結構調整所致,而是由於國有企業扼殺了民營企業的活力,導致許多民營企業已經脫離了自身的核心業務,轉而投入股市和房地産市場投機。但是這種簡單地把當前我國經濟放緩以及民營企業存在的問題歸結為國有企業,從而認為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是相互對立的觀點卻是經受不住理論和事實的檢驗。
當前,隨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外需萎靡不振,生産要素成本不斷攀升,我國的許多民營企業經營出現了較大困難,一些地區企業破産、停産現象較為突出,企業所有者跑路現象也時有發生。不可否認,這種現象的出現跟有的企業融資難、地方的行政保護性政策、行政審批事項較多、有的企業稅費偏高等因素有關係,但是就此簡單地把民營企業的問題歸結為政府治理不力、國有企業的壟斷導致經營環境不好等因素,那就本末倒置,顛倒主次了。
事實上,在當前經濟下行的形勢下,看看死的是什麼企業,活得好的是什麼企業,就能發現,民營企業的問題根本上還是出在自身經營能力上。例如,有的企業過去的快速發展就是長期依靠廉價勞動力成本以及抄襲模倣它者技術,一旦勞動力成本優勢喪失,自身又無任何技術優勢,市場競爭力就立刻喪失;有的企業則是依賴於一些地方政府的保護,或者某些政府官員的庇護,從而能夠在特定的地區和行業獲得壟斷性利潤,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産等行業;有的企業則是經營管理能力較差,不能根據企業的發展狀況和市場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管理策略,這在一些家族性企業中表現尤為突出;此外,有的企業或是依靠偷稅漏稅騙稅,或是依靠假冒偽劣,或是通過騙取國家財政資金等手段來支撐企業的發展。許多民營企業正是由於沒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陷入了發展的困境,喪失了市場競爭力。反觀一些民營企業,例如華為、互聯網巨頭BAT、農業企業溫氏集團、老乾媽食品公司等企業,即使在經濟下行壓力如此巨大的情況下,也依然笑傲市場。而經濟結構調整,正是要讓那些無技術、無品牌、無管理的“三無”企業淘汱,以及那些無視環境、靠腐敗和潛規則生存、靠賣假冒偽劣産品生存的企業死掉,從而留下那些有技術、有品牌、有管理,能夠適應市場競爭的企業,這樣才能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從國有企業的佈局來看,國有企業主要存在於一些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包括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等行業;此外國有企業在一些基礎性和支柱産業領域保持較強控制力,例如裝備製造、汽車、電子信息、建築、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勘察設計、科技等行業。總體來看,國有企業所存在的領域有些是民營企業不願意進入或者難以進入的行業;有些則已經實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出現了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的民營企業整體實力偏弱,如果國有企業退出一些産業和領域,那麼往往會被跨國壟斷資本所佔據,這也會導致民營企業成為跨國資本的並購對象和附庸。可以説,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鞏固好、發展好公有制經濟,既能夠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加強宏觀調控能力、推動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也能夠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宏觀條件,而不是扼殺民營企業。
科學認識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就是要充分認識到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至於民營企業自身的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非公有制經濟要健康發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要健康成長。民營企業唯有修煉好內功,按照“親”與“清”的要求,才能真正應對殘酷的市場競爭。(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