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兩會:“十三五”中國開啟“依法治污”新紀元
3月11日10時,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圖為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回答記者提問。攝影:沈湜
國際在線專稿: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3月11日在北京梅地亞中心舉行記者會,中國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治污抗霾、環境保護、綠色發展”是今年兩會各界熱議的話題,同樣也備受國外專家學者的關注。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中國項目創始人和項目主任芭芭拉•菲納摩爾(Barbara Finamore)11日刊發評論文章,對中國“重拳治污”尤其是在“依法治污”方面取得的進步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以下是文章的部分內容:
雖然中國大部分地區仍籠罩在空氣污染之中,但中國在治理污染的進程中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在11日舉行的記者會上,中國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對外介紹稱,中國去年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的74個城市的PM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14.1%,珠三角整個區域全年PM2.5濃度已達標。美國NASA衛星也觀測到中國的東部和中部地區明顯出現了污染顆粒物的降低。
中國的“十三五”規劃囊括了一系列環境治理目標,可見,中國的治污力度比上一個五年計劃有所增強。“十三五”規劃更加注重清潔能源、能源效率和降低碳排放強度,充分顯示出中國在抗擊環境污染的戰役中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而“十三五”規劃對環境治理最大的進步意義在於,強調“依法治污”,即確保環境保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關於這一點,李克強總理5日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已經做了説明。
修訂後的中國《環境保護法》為環保部官員和廣大群眾提供了有效的新工具,為中國的污染控制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值得一提的是,新環保法在以下三方面比舊法有所進步:1)與過去只懲罰一次的制度不同,新法加大了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對污染企業按日連續計罰,而且上不封頂;2)新法將環境保護納入地方官員的政績評估體系,而不再只是考核官員在經濟發展上的業績;3)新法允許社會組織代表公眾利益提起環保公益訴訟。
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強化作用,為改善空氣品質建立了多元的法律機制。中國環保部還在加快《水污染防治法》的修改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制訂。另外,中國在環境法律的執行、環境公益訴訟等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一、強化行政手段使環保法真正落實
中國環保部通過修訂新法案加大污染行為處罰力度,建立完善關於行政強制措施的規定,同時加強信息公開,提供突發環境事件的調查處理辦法等。環保部還加強了對地方政府的監管,增加了與地方官員公開約談的次數。
二、環保管理體制正在推進重大改革
中國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兩會記者會上宣佈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加強環境執法力度。最重要的是,城市和鄉村一級的環境執法監管機構可不再向當地政府彙報工作,而是直接彙報給省級環保部門。這些改革將在中國17個省市自治區開展試點,最終於2018年在全中國範圍內推廣。從中央層面上來看,環保部還將建立水、土、氣三個司,更加有效地促進環保法的實施。
三、環境公益訴訟為改善行政執法提供有效工具
新環保法為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數據顯示,去年中國貴州、山東等1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法院已受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45起。去年10月,非政府組織在中國首例環境公益訴訟案中勝訴,對中國環境公益訴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四、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再添新舉措
中國環保部允許部分省市檢察機關對行政機關(包括地方環保部)提起環境公益訴訟。這些成功的改革試點案例顯示出檢察機關的參與將為打擊部分地方環保部拖延之風和保護主義提供了另一個有力的工具。(聶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