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開創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新局面的六大理念

2016-03-14 11:04:26|來源:光明網|編輯:王瑞芳

  作者: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永勝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闡明瞭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理念、原則、目標、實施保障等重要內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我國生態文明領域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領域改革、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美麗中國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作為一項社會工程,工程理念至關重要。從工程哲學視角來看,現實的工程活動就是在工程理念引導下的實踐建構過程,工程實施活動就是某種工程理念的對象化與物化(客體化)過程。工程理念貫穿于工程活動全過程,是處於全局性、戰略性、統帥性指導地位的總體性、根本性觀念,它是工程活動頂層設計的核心。

  思想支配行為,理念引領行動,思路決定出路。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社會系統工程,離不開先進理念的引領與導航。必須首先樹立和落實正確的工程理念,以便凝聚共識,引領行動,整合力量。對此,方案提出了全面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開創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新局面的六大理念。

  1、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自然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正如恩格斯所説:“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統治者征服異民族那樣,決不像站在自然以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自然界為人類提供基本生活資料和生産資料,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保障和物質支撐。自然有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因此,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成為鐵的規律。

  尊重自然意味著,我們應把自然視為一個具有內在價值的、與人類平等相處、和諧共生的朋友與夥伴來珍惜、愛護和呵護,對美好的大自然抱有感情,而不能僅僅當作人類生産生活的原料倉和垃圾場。從環境倫理學的視角看,尊重自然意味著敬畏自然,關愛自然,把自然當作道德關懷的對象,用道德來約束人類對待自然的行為,自覺改變無視自然內在規律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存在樣態。同時,我們要對作為生態整體的自然保持一種尊重、敬意、熱愛和感激的態度。

  尊重自然是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只有尊重自然,才能順應自然,進而保護自然。其中,尊重是基礎,順應是客觀要求,保護是結果。由於生態文明建設關乎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建設美麗中國必須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自覺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在各項改革中做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順天應時、乘勢而為。

  當前,我們應該在社會生活實踐的基礎上,以21世紀馬克思主義生態智慧為指導,重新建構人與自然的統一。遵循自然規律,建立更高水準的“天人合一”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對此,應建立一種充分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理念的新型制度架構,一套涵蓋統籌協調、執行監督、科學評估、責任追究等各個環節並緊密配合,囊括生態管理制度、生態經濟制度、生態旅遊制度、生態社會制度和生態文化制度在內的綜合性制度體系,用制度化力量培植和鑄就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先進理念,使其落地生根,真正達到保護自然、改善自然、贊助自然、促進自然可持續發展並享受自然的多種重目的。

  2、樹立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發展是硬道理今天仍然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戰略思想,但我們必須深刻反思我們過去的發展方式與路徑方法,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時代潮流與實踐要求。科學發展必須是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人和社會對自然具有依賴性,直接表現為人和社會有一定的生態需求(對水、空氣、陽光、土地、清潔能源等的需求)。生態系統對人的這些需求的生産能力或生態承載力即構成生態供給,二者構成一種供求關係。如果不加節制地、無限地盲目發展,勢必打破生態系統的容量,造成供求關係失衡,破壞了生態系統本身的凈化和自平衡能力,削弱生態産品生産能力,反過來影響人的生態需求的滿足,制約和阻礙經濟社會發展。

  可見,自然生態規律、社會經濟規律與人自身的規律是彼此關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這是因為,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與自然通過勞動生産實踐活動引起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遵循著自然、人、社會有機整體和諧、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發展必須考慮保護,把保護作為發展的內在要素和必要環節,保護是為了更好的發展,通過保護自然,使我們對生態系統的需求始終保持在生態系統的容量範圍內,以維護生態系統的生産力。“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所以,必須平衡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尋找他們之間的均衡點和結合點,這個均衡點就是資源環境的承載力,這個結合點就是綠色GDP、生態GDP。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創新思維為指導、以綠色GDP為評價標準、發展和保護內在統一、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體制機制,以破解制約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障礙,使人們的生産、生活、休閒和消費都能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得到適度合理的發展,把增進人民群眾福祉和自然生態福祉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是生態文明的先進理念。

  因此,新常態下的發展,既要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更要全面推進能源資源節約利用、低碳綠色發展、城鄉綜合治理和自然生態的整體修復,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

  3、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清新空氣、清潔水源、美麗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樣性、森林湖泊、廣闊海洋是人類生存必須的生態環境,也是人類發展完善的根本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俗話説,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綠水青山的自然生態不僅滿足人們的生態需求,而且為我們創造出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産、生活環境,哺育、滋潤和涵養人類的文明與進步。所以,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必須保護森林、湖泊、草原、河流、綠地、海洋、生物多樣性等自然生態,走綠色發展道路,努力向低碳、環境友好、資源高效利用和可循環的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在建設生態文明的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美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是我們創造各種社會財富、分享財富成果的基礎與前提,生態幸福也是我們創造人類美好幸福生活、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牢固基石。離開了綠水青山的良好生態,金山銀山的創造既無可能性與必要性,也無真正價值與意義。此外,無論是綠水青山,還是金山銀山,都是為了優化人的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環境,增進人的身心健康,使人獲得更高品質的生活和更高的幸福指數,從他們都具有提升人的生活品質、改善人的生活狀況、增進人的福祉的共同功能與價值來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可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包含著非常辯證的思想內涵,它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突出表現。所以,建設美麗中國,重在推進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綠色化,解放和發展綠色生産力,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安全型的綠色發展摸式,走出一條經濟社會綠色化的發展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