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新詞構築發展“新地平線”

2016-03-14 11:00:52|來源:人民日報|編輯:王瑞芳

  “工匠精神”“達爾文死海”“大眾旅遊時代”“腦計劃”……無論是政府工作報告,還是代表委員發言,今年兩會上出現的一系列“新詞”,提出了新思考,打開了新視野,既有意思,更有意義。

  這些新詞,不一定是首創。相反,很多是有一定的實踐基礎,有操作性且值得推廣的。借由兩會這個平臺,一些“成熟的新詞”進入國家政策,成為政策導向;另一些不那麼成熟的,則會在討論中凝聚智慧、不斷完善。從這個角度看,兩會新詞中,既有“我們這樣做了”的總結,也有“我們做得不夠好”的分析,更有“未來我們會這樣做”的決心。對歷史的思考、對現實的把握、對未來的期待,積聚在這一個個新詞上,讓它們有著相當高的含金量。

  語言是時代的風向標。這些新詞,呈現中國嶄新的發展圖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國號”航船一日千里,兩岸的風景肯定也是日新月異。政府工作報告中,“海外倉”助推電子商務走出去,“光網城市”打造數字生活升級版;代表委員的發言中,“量子互聯網”瞄準信息技術最前沿,“‘一帶一路’健康命運共同體”讓“健康外交”跨越大陸大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到更遠的遠方——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們已然能在這些新詞中,看到中國未來的“地平線”。

  之所以會産生新詞,並非生造概念,而是因為舊的思路、舊的方式“邊際效應”減少,需要找到新領域,發現新藍海。“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激發蘊藏于社會的偉力,“‘人地錢’掛鉤”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智慧經濟體”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一個新詞,就是一個發展的“新風口”,呈現未來藍圖的同時揭示著力的方向。“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很多新詞頗具前瞻性、預判性,應該能推動轉型升級,引領各個産業更長遠的發展。

  這些新詞雖然領域不同、內涵各異,但仔細體察,其中也有著共同的“理論底色”,那就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工匠精神”,呼喚創新發展驅動“中國製造”向“中國質造”升級、“中國品牌”向“中國名牌”轉型;走出高端科技成果轉化的“達爾文死海”,期待研究機構、市場和政府多方協調發展;“舌尖上的海外中餐館”彰顯開放活力,讓中國美味喚醒五湖四海的味蕾……兩會上的生動表達,正是新發展理念的逐步落細落實,也是發展指揮棒發揮效力的最好例證。

  體會這些嶄新、凝練的表達,也為讓新詞進入更多人視野的代表委員點讚。對新現象的總結、對新事物的思索,折射代表委員參政議政水準的提高、責任的增強——若沒有對新發展理念的深學篤用,若沒有俯身聆聽大地的脈動,若沒有抬頭觀察世界的大勢,又豈能敏銳地捕捉到這些中國轉型升級節點上的熱點、難點和爆發點?一個個追問現實議題的新詞,將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和蓬勃向上的朝氣,融入到了一股持續不斷的創新激情之中。

  兩會是一個凝聚共識、確定步調的平臺。倘若止步于理念、停留在概念,那麼這些生動的表達,就難以與現實對接,真正推動改革發展。我們期待兩會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脈搏,涌現出更多新詞,更期盼這些新詞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促成中國經濟新的生長。(柯仲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