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梅委員:做好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守護人

2016-03-14 20:03:00|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楊玉國

圖片默認標題

杜梅委員接受國際臺記者專訪

圖片默認標題

杜梅委員與其他少數民族委員合影

圖片默認標題

杜梅博客

  原標題:杜梅委員:做好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守護人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黃露):“我是60年代出生的,當地條件也不是特別好,晚上沒電是常有的事情,媽媽經常早早地吹了蠟燭,為了讓我們安靜下來,每天晚上給我們講故事。”全國政協委員、鄂溫克族文化工作者杜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描述自己的童年。或許正如她自己反復提到的那樣,民族文化是根植于每個民族血脈裏的,從出生到死亡,綿延不絕,從小在本民族傳統故事裏泡大的杜梅註定要與這片曾經滋養她的文化土壤結緣。

  杜梅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用漢語創作,她的《木垛上的童話》、《風》等幾篇獲得全國或內蒙古地方文學獎的作品無不帶有鄂溫克這個以遊牧和狩獵為生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的印記。她也曾用9年的時間遠赴深山尋訪老一輩鄂溫克族人,收集整理瀕臨消亡的鄂溫克故事歌。那些富含森林和草原氣息、展現居住在中國雄雞狀版圖巨冠上的族人寬闊胸懷和質樸性格的鄂溫克族民歌,悠揚奔放,是歌也是詩,最後凝結成一本名叫《鄂溫克族民間故事》的圖書。正是這一段獨特的經歷,讓杜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大概是八幾年吧,我跟我媽媽走了好幾個地方,因為媽媽跟他們比較熟悉,回想起那段經歷,覺得挺感傷的。當時採訪了一位老人,已經80多歲了,記得當時給老人買了很多去疼片,老人(看到我們很高興),坐在那那兒一上午一上午得聽她講故事。大概也就是一兩年,老人就不在了。真的生命就是這樣的,你不抓緊就流失了。”

  杜梅意識到,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鄂溫克族,人口特別分散,像故事歌這樣的珍貴的非物質文化只能口口相傳。但是懂得鄂溫克故事歌的人越來越少,年紀也越來越大,情況令人擔憂。社會環境和生産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所造成的文化環境的缺失,使得現在的鄂溫克族年輕人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也越來越少,民族文化的傳承面臨斷層的危機!這讓杜梅陷入了深深的憂慮當中。為了本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她想要做的很多很多。

  杜梅2003年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從那時起,她更加細緻入微地從自己身邊做起,為鄂溫克文化的傳承進行著不懈的努力。她給自己的母親——一位鄂溫克族非遺傳承人買來錄音筆,希望她隨時隨地記錄下珍貴的素材。她還動員自己學習英語專業的侄女,請她利用國際音標,根據發音將鄂溫克故事歌記錄下來,目前已經記錄了幾千條鄂溫克語條。“作為一個人口較少的民族,是一種責任感吧,只能盡力把它留下來,但是我也不好説,因為眼看著它慢慢走入消失。這是我很大的一個擔憂,我們這一代人能做的就是盡力把它留下來,變成一個聲像作品,這樣後人至少還能聽到看到,使它流傳下去,這是我們的一個責任吧。”

  而作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為提高各界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少數民族面臨的困境的關注,她連續提出了多個與本民族文化保護息息相關的提案。比如:2007年的《加快搶救和保護瀕臨消失的薩滿文化》、《關於對十萬以下沒有自己民族文字的少數民族啟動民族語言搶救保護工程的建議》,2009年的《給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鄉一個更好的生存空間》以及2011年的《保護少數民族語言地名》等等。杜梅本人也在建言獻策的工作中、在認真聽取來自各界的呼聲中收穫了成長,對自己肩負的責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當了政協委員之後,越來越增加的是責任感和使命感,記得有一次記者採訪的時候,電視臺也播出了,我很自豪的説我代表我們民族參政議政,後來好多朋友給我打電話説你不對,你代表的不光是你們民族,你代表的是我們內蒙全區各族人民。我們內蒙統共就二十幾個委員,你要有一種全局的大局的意識。突然我意識到就是這樣的,過去我的提案總是我們民族,後來我對自己説視野要放寬,對老百姓發生的事情(要更加關注)。”

  杜梅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她是最早開設微博的少數民族界委員之一,時常在微博上開展討論、提出問題、收集反饋,還常常邀請“博友”針對自己的提案展開互動。她有關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提案也從當初單純的“留住記憶”,擴大到借助現代媒體平臺傳播推廣以加深廣大民眾的認識方面。2013年有關“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應增加少數民族文藝節目”的提案就是其中之一。這一提案引發了輿論的廣泛關注。

  伴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和保護的關注增加,一大批少數民族歌舞作品和藝術人士通過電視銀屏走向千家萬戶。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級媒體和省級衛視也不斷加大對文化傳承類節目的選題策劃,並以2015年底北京衛視播出的《傳承者》等一批節目為代表,在全國觀眾中引發巨大反響。

  家住北京的退休文藝工作者許衛國説:“我特別喜歡看少數民族的歌舞,前段時間看到烏日娜的表演,心裏特別高興,因為內蒙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是一名兵團戰士曾經在內蒙待過五年多,我們漢人也學內蒙的舞蹈,但是(説是實在的),好多地方不如人家,我麼應該互相借鑒互相學習。這樣我們的(民族文化)才能發揚光大。”

  兩會召開的這幾天,在友誼賓館工作的王阿姨特別興奮。她説:“看到這些(少數民族委員)住在我們的飯店特別開心,去年年底在北京衛視看到少數民族歌舞節目,我特別愛看,非常開心。今天看到這些少數民族代表們很想跟他們説,多提一些這方面的提案(增加少數民族歌舞節目),我可喜歡看了。”

  看到自己的提案建議被採納或者受到關注、産生影響,杜梅非常開心。

  十二屆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幾年的兩會報告上肯定了2015年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領域取得的成績,同時確定2016年的目標“繼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對於這一點,杜梅有著自己的認識。在她看來,中國這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每個成員都獨具個性,如何發揮個性,優勢互補是我國文化事業面臨的課題之一。她説:“我們國家是一個多元文化,多民族共生的環境,豐富自己的文化,不要趨於同一。我們國家的優勢在於,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優秀的文化特質,怎麼樣發揚和互相分享。讓更多的人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特質,可以豐富自己的視野。”

  杜梅認為,堅持民眾需要的,傳播民眾喜聞樂見的,是繁榮我國文化事業的實際操作手段。這一觀點也得到了退休文藝工作者許衛國的共鳴。“在我看來,什麼是繁榮?就是多播一些個大眾化、我們喜歡看的節目。在我們看來,就是要增加一些少數民的歌舞節目,説實在的,在我們國家來講,民族歌舞是最受老百姓喜歡的,增加得越多,老百姓越愛看。”

  2016年,杜梅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已經三屆快屆滿了。每每想到這裡,她既開心又惆悵。杜梅説,目前少數民族現狀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她希望未來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政策上扶持,財政上支持,提高非遺傳承人的各方面待遇,通過一代一代接力傳承,促進祖國文化事業的繁榮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