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扶貧攻堅:“不讓一戶老百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掉隊”

2016-03-14 18:44:17|來源:人民網|編輯:楊玉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繫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冷暖,多次對民族地區的發展建設作出指示。“加大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力度,大力實施興邊富民行動,讓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邁向全面小康社會。”也被寫入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

   三月的北疆草原內蒙古春寒料峭,白雪覆蓋的大地下小草嫩芽正在蓄勢破土。在首都北京、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的駐地,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在代表團開放日的回答擲地有聲:“要改變農村牧區落後的面貌,不讓一戶老百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掉隊。”這是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勝全面小康的信心和決心,更是對全區農牧民群眾作出的莊嚴承諾。

  “十個全覆蓋”作為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扶貧工程,從頂層設計上解決了新農村新牧區集中建設的難題,破解了城鄉二元結構的瓶頸,補齊了農村牧區發展的短板。

   內蒙古代表團開放日當天,王君在回答媒體記者關於內蒙古“十個全覆蓋”問題時指出:“我們對老百姓有多好,老百姓就對我們有多親。要把民生工程辦到群眾的心坎兒上。”

   2013年年初,王君上任伊始,便到農牧區的老鄉家中調研。當看到有些群眾還住在低矮破舊的危土房中,王君用“痛心”來表達自己當時的感受。如何解決好農牧民群眾最緊迫、最現實的困難,如何改變農村牧區的落後面貌,成為他思考的一個重點。

   從2014年起,內蒙古啟動實施了3年投入1000億元的“十個全覆蓋”工程,在全區推進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安全飲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電、村村通廣播電視通訊、校舍建設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標準化衛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動室、便民連鎖超市、農村牧區常住人口養老醫療低保等“十個全覆蓋”,以此促進並實現農村牧區面貌的根本改觀,補齊發展短板。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巴特爾在內蒙古代表團開放日上指出,“十三五”時期,內蒙古脫貧攻堅大體分兩個階段進行:一是到2017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26個區貧縣全部摘帽;二是到2020年完成80萬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31個國貧縣全部摘帽。

   立下軍令狀,砥礪向前行。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工程實施近兩年,效果怎麼樣?

  內蒙古扶貧攻堅:“不讓一戶老百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掉隊”

  在去年9、10月間,王君、巴特爾率自治區巡迴觀摩檢查組進村入戶、實地走訪。這是在通遼市甘旗卡鎮束力古臺嘎查,王君、巴特爾向村民詳細詢問生産生活情況。(陳立庚 攝)

   在去年9、10月間,王君、巴特爾率自治區巡迴觀摩檢查組進村入戶、實地走訪。檢查組不走“既定路線”、隨機抽查,發現問題當即點評,提出整改意見。

   20幾天的巡迴觀摩行程上萬公里,觀摩檢查組早出晚歸、馬不停蹄,深入500多個嘎查村訪實情、察民意。從巍巍興安嶺到錫林郭勒大草原,他們足跡踏遍了草原深處的廣袤大地。

   農牧民群眾為這樣的觀摩調研交口稱讚,各級領導幹部稱這樣觀摩“真出汗,真較勁,真過癮。”

   “‘十個全覆蓋’讓我們農牧民群眾過上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現在大傢夥兒奔小康的勁頭更足,我們發自內心地為共産黨點讚。”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來自內蒙古阿巴嘎旗的牧民額日登格日勒説。

   內蒙古地廣人稀,水資源緊缺,對於分散居住在草原深處的牧民來説,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還要解決“吃水難”的問題。

   額日登格日勒所在的錫林郭勒盟,多年以來“人畜飲水”問題一直困擾著當地農牧民。很多牧民每天至少要用2到3個小時去離家很遠的深水井拉水,每年光拉水用車的油錢就要幾千元。據當地有關部門統計,平均下來,缺水牧區每一隻羊四分之一的利潤被拉水抵消掉了。

   “十個全覆蓋”工程實施以後,當地政府整合項目資金、針對不同養殖規模,為每戶牧民建起了存水的大噸位水窖。並派增了大噸位送水車,牧民們再也不用為人畜飲水而犯難了。

  內蒙古扶貧攻堅:“不讓一戶老百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掉隊”

  包頭市固陽縣天盛城村,精準扶貧讓村莊舊貌換新顏。這是在村邊的“女兒墻”垛口拍攝的天盛城村全貌。(陳立庚 攝)

   截至目前,工程已完成投資886億元,84.4%的行政嘎查村完成了建設改造任務,廣大農村牧區可謂舊貌換新顏。“住上磚瓦房、喝上放心水、養老有保障”的農牧民用“三比”來描述當下的幸福生活—— “比過去,新生活比蜜甜;比城裏,如今農村牧區一樣美;比全國,咱們的好日子真不賴。”

  因地制宜、産業造血,民族地區扶貧不再“等、靠、要”。在實施脫貧攻堅工程中,內蒙古堅持將農牧區“變美”與“致富”同步推進,形成了一批“産業村”、“亮點村”,夯實了農牧民穩定增收的産業基礎。

   農牧區産業的發展,既要“輸血”,更要“造血”。“輸血要輸乾淨的血,管用的血;造血要造優質的血、致富的血、可持續發展的血”。

   在去年年底召開的內蒙古全區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自治區提出在産業扶持上,要因村因戶而異;要調整種養殖結構,引導扶持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

   赤峰市烏丹鎮賽沁塔拉嘎查,因出土“中華第一龍”而久負盛名。如今,“十個全覆蓋”為這個村帶來了新氣象:寬敞平坦的柏油路、整齊有序的農家院、錯落有致的綠化景觀……一幅美麗和諧的新農村畫卷近在眼前。

  內蒙古扶貧攻堅:“不讓一戶老百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掉隊”

  依託碧綠濃重的草原底色,內蒙古各地因地制宜開辦農家樂、牧家樂等特色旅遊項目。圖為赤峰市翁牛特旗烏丹鎮賽沁塔拉嘎查的“鄉村莊稼院”。(陳立庚 攝)

   賽沁塔拉嘎查“鄉村莊稼院”的主人、村中有名的“大老闆”張樹森喜不自禁:“我們的農家院生意在旺季一天的毛收入有1萬多元,在家自己做老闆,不受約束,再也不用背井離鄉、拋家舍業外出打工了。”

   祖國正北方、亮麗內蒙古,深深吸引著國內外遊客的目光。依託碧綠濃重的草原底色,內蒙古各地通過開辦農家樂、牧家樂等特色旅遊項目,逐步走出一條具有本土特色的旅遊之路,形成環境美化與經濟發展互促、美麗鄉村與農民富裕並進的局面。

   對於很多農牧區的“創業者”來説,“發財的路子不缺,缺的是項目資金”。針對貧困戶創業“缺資金”這個制約生産發展的突出問題,內蒙古加大了金融支持力度。2013年開始,自治區政府財政每年拿出4.75億元作為風險補償金,3年累計達14.25億元,撬動金融扶貧貸款141.5億元,放大了10倍,小杠桿撬動了大力量。

  內蒙古扶貧攻堅:“不讓一戶老百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掉隊”

  呼和浩特市武川縣食用菌種植産業已形成規模。圖為王君和巴特爾向技術管理人員蓋長軍深入了解食用菌種植産業推進情況。(陳立庚 攝)

   54歲的戴改蘭嫁到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圪頂蓋村整整30年了:“過去真是窮啊,村裏一片一片都是透風漏雨的土坯房,誰想到還能過上現在這樣的好日子?”住上新房的戴改蘭和老伴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經營起了食用菌大棚、種植黑木耳:“開始不知道咋弄,縣裏給我們貸了款,派來了技術員,我們現在一年純收入5、6萬元,日子過得挺好。”

   武川縣不斷探索精準扶貧與産業發展相結合的路子,食用菌種植産業已形成規模,正在著力打造優質牧草種植大縣。他們堅持“收縮轉移、集中發展”,以生態改善、農民增收為目標,遵循生態規律,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整合各類資源,多種模式推進牧草産業發展和草業大縣建設。

  內蒙古扶貧攻堅:“不讓一戶老百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掉隊”

  在赤峰市翁牛特旗,蒙古族傳統技藝“蒙古刺繡“已經規模化,形成文化産業。圖為自治區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萬花為當地牧民教授蒙古族刺繡工藝。(陳立庚 攝)

   依託地區資源稟賦、特色優勢,畜禽、糧油、林果、藥材、蔬菜、旅遊等一批特色富民産業在內蒙古廣大農村牧區應運而生,形成了一批“産業村”、“亮點村”,使扶貧攻堅重點嘎查村都有了産業支撐,夯實了農牧民穩定增收的産業基礎。

  萬名幹部下鄉駐村 ,助力農村牧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省級幹部帶頭聯繫貧困旗縣,建立了三級幹部“一對一”聯繫包扶機制,形成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

   “每名現職省級領導幹部聯繫包扶一個貧困旗縣,每年深入聯繫旗縣不少於2次,時間不少於7天。”為加快全區貧困旗縣發展,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決定,從2013年至2017年,由38位省級領導幹部“一對一”聯繫38個貧困旗縣,幫助貧困旗縣出主意、解民憂、夯基礎、促發展。

   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是王君“一對一”包扶聯繫點。2012年冬,四子王旗查幹補力格蘇木巴音嘎查遭受嚴重雪災。王君頂著凜冽的白毛風,到這裡指導抗災救災工作,看望慰問牧民群眾。四年來,王君多次深入草原腹地,訪牧戶,看企業,了解群眾生産生活情況,調研扶貧攻堅工作,指導幫助四子王旗制定完善脫貧致富的思路和舉措。

   在省級領導帶動下,全區有465名盟市級領導、2308名旗縣級領導和8萬多名黨員幹部分別聯繫貧困蘇木鄉鎮、嘎查村和貧困戶。

   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下團審議時強調,“要充分調動廣大幹部積極性,不斷提升工作精氣神。幹部幹部,幹是當頭的,既要想幹願意幹,又要能幹會幹善於幹,其中積極性又是首要的。”

   在內蒙古脫貧攻堅工程實施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想幹願意幹,能幹會幹善於幹”的好幹部。

   “紅色老區”興安盟,蒙漢雙語兼通、辦事踏實的內蒙古黨委宣傳部文藝處調研員溫都蘇巴圖在這裡駐村蹲點。他的足跡踏遍了424戶家庭,幫助94戶農牧民蓋起了新的磚瓦房,為170戶農牧民修繕了危房。當地的老鄉都説:“這樣的幹部真比親兒子還親。”

   從2014年起,內蒙古開展了“三到村三到戶”精準扶貧工作,對全區58萬戶、157萬貧困人口開展了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在全區2834個重點貧困嘎查村共指定3400多個幫扶單位,組織1.1萬多名幹部駐村扶貧,為每個嘎查村選派了一支駐村工作隊,為每個貧困戶落實了1名幫扶責任人。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千千萬萬的“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草原牧場、田間地頭、房前屋後,到處都活躍著他們忙碌的身影。

   耐下心來,沉下心來,走到群眾中去,依靠群眾,服務群眾。在“十個全覆蓋”工程推進中,在駐村幹部中流傳著一句話:“幹部的臉曬黑了,幹群關係更近了。”

  內蒙古扶貧攻堅:“不讓一戶老百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掉隊”

  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彥塔拉蘇木古力臺嘎查,牧民群眾用自編“好來寶”歌唱黨的好政策,歌唱幸福新生活。(陳立庚 攝)

   赤峰市麻斯他拉嘎查村支部書記烏雲達來説,過去村裏的老百姓見到上頭的“大幹部”都是“躲著”,現在見到幹部是“圍著”:“幹部幫著群眾,群眾推著幹部,大家就想到一起、幹到一起、融合到一起了。”

   近三年來,內蒙古全區各類扶貧專項投入368億元,是新世紀以來10年投入的2.2倍。如今的北疆大地上,在“十個全覆蓋”等一系列扶貧攻堅政策的實施下,全區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179萬人減少到80.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1.85%下降到5.85%。

  內蒙古扶貧攻堅:“不讓一戶老百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掉隊”

  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富裕起來的農牧民用豐收的紅辣椒書寫“中國夢”。(陳立庚 攝)

   守望相助,團結奮鬥。展望“十三五”,讓剩餘80萬貧困人口如期實現脫貧夢,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讓一戶老百姓掉隊,全區各族幹部群眾信心百倍、幹勁十足,一道經濟發展、民族團結、文化繁榮、邊疆安寧、生態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麗風景線正在祖國北疆大地上壯美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