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藍圖
【光明論•專家學者話兩會】
編者按 近日,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對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做專題講座。胡鞍鋼在融合近半年來國情研究院團隊核心成果的基礎上,對過去五年政府工作進行了客觀評估評價;在吸收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最新數據、理念和導向的基礎上,對“十三五”時期發展指導思想、主題主線、目標定位、重大舉措等方面進行了科學分析和權威解讀。經作者授權,由光明網理論獨家發佈胡鞍鋼對《政府工作報告》的解讀文稿,以饗網友。
胡鞍鋼領銜的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團隊作為國內著名智庫,一直把研究中國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作為重要的專題,進行持續性研究、跟蹤性研究和系統性研究,期間接受國家有關部門委託對“十二五”規劃實施做中期評估,開展“十三五”規劃重大問題研究,並産生重要影響。
作者: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光明網理論專家委員會委員 胡鞍鋼
以人為本的"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藍圖
——胡鞍鋼解讀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
●“十三五”的定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們將它視為實現這一核心目標的全面決戰期、全面決勝期、全面建成期。
●中國已經提前實現了黨的十六大報告所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目標。
●國家發展規劃本質是全體人民共同發展的規劃,而且還要給世界各國一個驚喜,因為中國已經是世界增長的發動機和火車頭。
●“十三五”規劃的核心定位就是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佈局,按照“五大發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新理念,從七個方面來充實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首次將“點目標”改為“區間目標”,這一做法是科學理性的,本身也是一個宏觀調控手段的創新。這是保底線的機制,也是力爭上游的機制。
●“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充分體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也具體體現了五大發展的核心理念。在目標制定上,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加注重促進全體人民的發展,真正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從“絕對貧困時代”到“小康社會時代”
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取得令世人矚目的發展奇跡,至2020年經歷42年,從量變到部分質變再到根本質變(指不同的發展階段),將一個世界最大規模的絕對貧困社會建設成為世界最大規模的小康社會,將一個世界第十大經濟體建設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世界第二十九位貿易體建設成為世界第一位貿易體。
從國際發展水準比較,中國發展分為四個重要階段:第一階段是極低收入階段(1978-1990),提前實現GDP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標,基本解決11億人民溫飽問題。這一階段是從“絕對貧困時代”進入“溫飽水準時代”,按匯率法美元現價計算,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從不足200美元上升至330美元,佔總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67.7%(絕對貧困型)下降至58.8%(溫飽型)。(見表1)
第二階段是低收入階段(1991-2000),提前實現GDP比1980年“翻兩番”目標,進入“小康水準時代”,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準,但還是低水準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了930美元,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已分別下降至39.4%(富裕型)和49.1%(小康型)。根據世界銀行的國際貧困線標準,按每人每日支出低於1.25美元計算,1990年到2002年,中國貧困人口從6.94億人減少至3.6億人,貧困發生率從60.7%下降至28.1%。
第三個階段是下中等收入階段(2001-2010),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代”,提前實現GDP翻一番的目標。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了4300美元,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已分別下降至35.7%的富裕型和41.1%的小康型(見表1),按國際貧困線標準,到2010年我國貧困人口已降至1.23億人,貧困發生率降至9.2%。(見表2)
第四個階段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2011-2020),也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代”。其核心目標就是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GDP從4000美元達到2015年的8000美元以上,再達到2020年的1.2萬美元以上,接近或達到高收入階段(門檻)。這裡又區分為兩個五年:一是“十二五”時期,它的定位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二是“十三五”時期,它的定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們將它視為實現這一核心目標的全面決戰期、全面決勝期、全面建成期。
二、黨中央:三次設計百年宏偉目標
中國2020年宏偉目標,就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即“在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那麼,這一宏偉藍圖是什麼?黨中央又是怎樣持續地設計這一目標?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設計2020年目標:到2020年,GDP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時任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還提出了2020年小康社會的三個量化指標:一是富民目標,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7.2%,2020年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3000美元以上,大體相當於當時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準;二是城鎮化目標,城鎮化率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到2020年城鎮化率超過50%;三是基本實現工業化目標,農業從業人員比重到2020年降到30%左右。 基於這一報告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建議》,2006年設計並制定了“十一五”規劃目標。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二次設計2020年目標: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兩番。基於這一報告和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建議》,2011年設計了“十二五”規劃目標。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二次設計2020年目標,提出實現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核心目標。當時國家發改委還是提出了4個量化指標:一是到2020年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5000美元,這仍是中等收入平均水準的目標;二是第一産業在就業結構中的比重降低到30%左右;三是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接近60%;四是到2020年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前列。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三次設計2020年目標: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黨中央持續地進行了三次總體設計百年宏偉目標,這在世界大國中也是獨一無二的。這解釋了為何中國在過去十幾年中能迅速縮小和發達國家的差距。
到2015年,中國GDP相當於2000年的3.96倍,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城鎮化率達到56.1%,農業從業人員比重已降至29.5%(為2014年數據)。這意味著,中國已經提前實現了黨的十六大報告所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目標。當然,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指標來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目標內涵會不斷豐富,發展水準會不斷提高,具體的指標會不斷調整。
那麼,基於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如何進一步設計更高水準、更加全面、更可持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此,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國務院編制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正式提交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和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