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的四個變化説明瞭什麼

2016-03-14 19:50:04|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楊玉國

兩會的四個變化説明瞭什麼

  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朱永新,今年兩會期間在媒體上開了專欄,寫自己的參會感受,讀起來挺有意思。比如他説“每年春天召開的兩會,像是中國人的政治上的‘春節’”,很生動。再比如他寫了今年兩會的變化:一是“會場越來越滿了。”二是“餐廳越來越擠了。”三是“買書的人越來越多了。”四是“爭論越來越激烈了。”

  兩會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全國人大是中國最高權力機關,它擁有最高立法權、決定權、監督權、選舉權和任免權等;全國政協則是各黨派、社會精英以及港澳臺人士進行“民主協商、參政議政”的主要平臺。代表委員是肩負著人民的重托,來討論、決定國家大事的。母庸諱言,以往的兩會中,既有連續10年呼籲公車改革終於成功的葉青代表、連續7年關注官員財産申報與公開仍在努力的韓德雲代表等認真履職的代表委員,也確實有人如朱永新所説,把開兩會當做辦事情、應酬的黃金時間,集中精力“跑部錢進”,開會時則請假不參加。往年媒體就批評過一些代表團的代表缺席、遲到或早退現象。在吃飯時間,許多委員代表往往忙著與同學、老鄉見面,忙著請部委、關係單位領導吃飯,所以會場的餐廳往往“門前冷落車馬稀”。

  十八大以來,中央“八項規定”及持續反四風的努力也給兩會帶來的清新之風。先是會場的鮮花等擺設取消了,會風簡樸了。如今這種變化從形式進入到實質:代表委員們應酬的事越來越少,精力更集中于會議本身了。就象朱委員所説,會場越來越滿,“腿都無法伸開”;吃飯時間餐廳門口有時候還排起了隊,而且餐廳經常成為第二“討論室”,在會場上意猶未盡的話題,在這裡繼續展開。應酬少,讀書的時間也就多了。

兩會的四個變化説明瞭什麼

  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進展,人民當家作主在兩會中得到了體現。代表委員們不再把兩會當作一種榮譽或者應酬,而是當作難得的參政議政、共商國是的機會。他們履職意識越來越強,表示“不想聽聽報告鼓鼓掌就回去,不想會場十日遊就回去,不想稀裏糊塗按幾次表決器就回去。”朱委員所在的政協,其委員大部分是專家學者,對議案分析起來有理有據,對一些問題的爭論經常是針鋒相對。在這樣平等、自由的討論中,在不斷的補充修正中,不同的意見求得共識,各方的利益達成共享。可以説,兩會的變化,是我們民主政治進步的結果,也是民主政治進一步完善的強大助推力。(文/毛京)

  來源:燕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