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亞慶的“硬仗”:去産能攻堅戰下的國企改革平衡術
新華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 萬方)“今明兩年,要以改革促發展,堅決打好國有企業提質增效攻堅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給國企出了這樣一道考題。
近日,剛剛上任月余的國資委新帥肖亞慶,在他的兩會記者會“首秀”上圍繞上述考題做出了解讀。這場發佈會不僅是這位少壯派掌門人的首亮相,也吹響了國企改革攻堅年的衝鋒號。
如何激發國企的內生動力、如何把握各方利益平衡,如何定位國資委在改革進程中的角色、如何推進中央對國企改革的新要求……不僅是肖亞慶在記者會上遇到的“刁鑽”問題,也是國企改革向縱深挺進過程中亟待一一攻克的難題。
新戰局:向壓力要動力
“國企改革頂層設計的文件已經出臺,標誌是‘1+12’個文件印發,主體框架已經搭出來了。”肖亞慶在發佈會上透露的上述消息足可見改革工作正有條不紊的進行。
截至目前,國企改革的諸多重要措施已經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國企分類工作已經在12個省份落實到了具體企業;去年以來包括南北車在內的6對12家企業完成了重組;國投、中糧等公司積極探索開展了投資公司、運營公司等多層次的試點……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中央企業整體出現6.9%的負增長,如何頂住經濟下行的壓力,穩步推進改革,向改革要發展動力考驗著政府施策的“平衡術”。
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7日在參加黑龍江省代表團審議時特別指出,對國有企業發展,政府的作用更多體現在支持、扶持、杠桿作用,但沒有現存的“金娃娃”擺在那裏。在這種情況下,國有企業要深化改革,要“借東風”,激發內生動力,在競爭中增強實力。
肖亞慶在記者會上再次強調,2016年國企改革將繼續推進“九大主要任務”和“十項改革試點”。這其中包括進一步完善“1+N”文件體系、加大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力度、推進規範董事會建設、推動中央企業的調整重組優化佈局結構等工作。
提質增效,無疑是國企改革攻堅戰的題眼。據統計,世界品牌實驗室2015年列出的世界500強中央企僅佔11個,而央企進入世界500強的卻有47家。“我們現在産品不少,種類也不少,但是精品不多,品牌更少。品種、品質和品牌,這方面央企要率先帶頭”,肖亞慶説。抓好“三品”,開展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是他眼中推進改革的關鍵路徑。
面對外界“國企改革現在是上面熱、下面冷”的質疑,肖亞慶的回應亦頗為堅定——“有極個別的人、極個別的管理者對改革可能認識不到位,對於這些個別的人,我的回答只有一句話:先出清。”
新矛盾:去産能vs保就業
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去産能”列為2016年經濟工作五大任務之首,毋庸諱言的是國有企業已成為産能過剩“重災區”,推進國企改革成為“去産能”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
在肖亞慶看來,解決國有企業産能過剩問題要抓好“三個一批”——創新發展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他指出,對於國家戰略需要、央企有優勢的和戰略性新興産業,比如航空航天、核電、高鐵、新能源等,要加大投入力度;對於長期虧損和資不抵債的低效無效資産,要加大處置力度,積極化解過剩産能。
鋼協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重點鋼鐵企業虧損645.34億元,虧損面達50.5%,在8億噸鋼産量和12億噸粗鋼産能的背景下,化解過剩産能迫在眉睫。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給出了鋼鐵行業去産能的“硬指標”,近三年淘汰落後煉鋼煉鐵産能9000多萬噸。
“有一批企業必須死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鋼研科技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才讓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直面鋼鐵行業的困境,“現在産能已經到了12億噸,真正的需求不會那麼高。所以從去産能、供給側改革是必須必要的。誰被動,到最後真是要死了。”
一邊是亟待處理的“僵屍企業”和落後産能,一邊是國有企業龐大的員工基數和就業需求,如何在去産能的浪潮下處理好人員分流問題引起熱議。
多兼併重組少破産清算是政府層面給出的藥方,肖亞慶在記者會上指出,保護員工的利益始終是下一步改革的重要方面,任何改革涉及到職工利益時要穩妥地處理好。“我相信,不會出現下崗潮”。
全國政協委員、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指出,在去産能過程中難免會涉及員工的分流問題,華潤的經驗是,在多業態的産業格局下,兄弟企業加強內部協同,優先考慮煤炭分流的員工。
新使命:從管企業到管資本
在不到兩個小時的記者會中,肖亞慶多次提到國資委的自我革命——“國有企業改革任務如此艱巨的情況下,國資委自身的改革應該是一個關係全局的要點。”
作為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管理央企逾40萬億元資産的“總管家”,國資委朝哪改、怎麼改成為肖亞慶全盤落子需要考慮的“先手棋”。
對此,他開出“轉變定位”的藥方——要從以管企業為主向管資本為主轉變,優化、精簡、調整國資監管事項。“以後我們重點要監管好國有資本的佈局,規範資本運作,提高資本回報,維護資本的安全。”
事實上,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明確政府以管資本為主的戰略取向,而國務院去年印發的《關於改革和完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使得國資委的定位愈發清晰。
《意見》指出,資産監管機構不行使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將其歸位於相關政府部門和單位;不干預企業自主經營權,將由企業自主經營決策的事項歸位於企業。
“以管資本為主,用一句話來説,就是國有資産監管機構應該當好而且只當好出資人代表。”國資委研究中心專家彭建國此前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如此解讀,如果政府同時又承擔國有資産出資人職能,就會使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産生不公平競爭的問題。
在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看來:“國有資産管理的難點,是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而這也正是改革的重點,需要加強頂層設計、穩妥有序地推進。”
作為“花很多時間在工廠、車間”的務實派,肖亞慶同樣理解並深信市場的力量。“要把兩個清單搞清楚,一個是權力清單,再一個是責任清單”,“做到該管的要科學管理,堅決到位;不該管的要退出來,讓企業作為市場競爭的主體”,他不止一次提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進一步在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競爭力上下功夫,使國有企業更加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在市場競爭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發揮。”這是上任一個多月的國資委掌舵人對於2016國企改革攻堅做下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