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退休政策有彈性是順利推開的關鍵

2016-03-16 17:36:2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蔣麗麗

  兩會期間,人社部原副部長王曉初在接受媒體採訪談到延遲退休的話題時表示,作為一項大的改革來講,總的成果不能損害大多數人的利益,否則大家都反對,改革沒法推進。但是不否認在其中個別群體個別人的利益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這個是完全可能的。

  在談到延遲退休政策遭遇廣泛的社會反對時,王曉初作了如下回應。

  “這裡有個問題,現在有一種社會風氣不是鼓勵大家多勞動,而是不幹活白拿錢,少勞動多拿錢。這樣的情況下討論延遲退休,那就會出現你儘量讓我少幹活,多拿點錢的觀點。是不是存在的輿論就是正確的,我覺得未必。”

  客觀的説,作為人社部的官員,王曉初對於政策的把握以及認識無疑是相對準確的。在延遲退休是否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問題上,他明確了自己的態度,“個別群體個別人的利益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完全可能”。其實任何事關社會全體公民的改革,都會因為改革政策的統一性而使少數人遭受到一定的利益損害,這是改革所必須付出的正常代價,無可非議,而社會大眾真正關心的是,一項社會改革政策出臺之後,全體社會成員是否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政策對應框架,增加政策選擇的多樣性,改革框架的豐富性,往往能更好地消除一項政策推行的社會阻力。

  就比如延遲退休的制度設計,目前已經明確採取“彈性退休”制度,即社會成員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以及工作意願來選擇幾個年齡段,小步漸進,逐步延遲退休,這種政策設計的好處在於,第一,小步慢走,社會大眾比較容易接受,一下子延退五年,很多人在心理上接受不了,尤其是一些從事車間繁重體力勞動的一線工人,好不容易盼到退休了,讓他再幹五年,肯定不情願,但是如果設計成延退一年或兩年,而且還有職業年金或者養老金待遇的增加,他就比較願意接受,所以彈性退休制度,是當前比較人性化的政策設計。

  還有就是要根據不同行業和不同性質的工作崗位,制定靈活的延退政策。比如一些需要豐富經驗積累的高技能崗位,一些“越老越值錢”的工作崗位,比如美院老師,中醫行業的專家,大學教授等,還有省部級領導崗位,這些工作崗位因為需要一個人長期的經驗積累才能更好的發揮崗位作用,並且在現在55活著60歲的時候,這些人大都還處在工作狀態最好、工作經驗和能力最活躍的態勢,這個時候讓他們退休,著實可惜,應該對一些具備高技能和豐富領導經驗的崗位採取更加靈活的延退政策。

  當然,對於一些從事重體力勞動的工作崗位,還是要尊重本人意見,如果想退,也不要把延退前後的養老金水準搞的差別太大,這樣更容易引起人們對延退政策的不滿。

  靈活有彈性是延退政策順利推進的根本,因為在老齡化社會養老保障能力不足的現實面前,每個人都能理解並支持國家的延退政策,但關鍵是政策的設計要有靈活性,因為中國人口眾多,各地情況又複雜,人們訴求多樣化,所以政策在設計層面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必不可少。(王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