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兩會”:築牢增長信心 關切民生福祉

2016-03-17 10:28:0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任傑):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16日在北京閉幕,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宣告結束。隨著“十三五”規劃綱獲得表決通過,中國今後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今年兩會上,中央最高層傳遞了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堅定信心,而“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的政治話語,彰顯了政府的執政理念。

  一年一度的兩會是中國政治生活的大事,當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在人民大會堂共商國是之際,普通百姓也帶著生活中的期許,關注著兩會傳遞的政策信息:

  “我比較關注的,第一是孩子教育,第二是空氣(品質)。”

  “我希望醫療有所改進,尤其是重病、大病患者這塊有所改進。”

  “現在的路況有點太擁擠了,開車、坐公交都是比較不方便的。希望在早晚高峰的時候,多開一些朝夕路段。”

  “我關注老年人問題這塊,養老院有的還真不好進,在這方面要多考慮考慮。”

  民眾對於社會民生的期待,從根本上説,有賴於國家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去年,中國經濟增速25年來首度“破7”,中國免不了“經濟硬著陸”的論調在國際社會不斷散播。越是困難之時,信心堪比黃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將通過更大力度的經濟結構調整,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為改善民生夯實基礎:“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6.5%-7%,考慮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考慮了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需要。穩增長主要是為了保就業、惠民生,有6.5%—7%的增速,就能夠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

  無論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是本次全國人大會議表決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政府對民生議題著墨頗多,從扶貧脫困、醫療養老、穩定房價,到擴大就業、環境保護、交通治堵,社會關切盡收其中。

  就像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説的,即便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各項民生建設不會放鬆,只會加強,“切實保障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為政之道,民生為本。我們要念之再三、銘之肺腑,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財政收入增長雖放緩,但該給群眾辦的實事,一件也不能少。”

  根據規劃,今後五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保持在6.5%以上,如期實現後,經濟總量將超過90萬億元;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000萬人以上;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同時,還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縮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

  面對補齊民生“短板”的需求,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今年國家財政赤字水準將適度提高到3%,首先要保證重點民生支出,“按照可持續、保基本的原則,安排好民生支出,嚴格控制例如“三公”經費的增長,甚至要壓減,讓更多的支出保證來基本公共服務和重點民生支出。”

  有觀察人士指出,在民生大事上,政府還設定了更剛性的約束機制,“倒逼”自身發力。以環境治理來説,今後五年,中國335個地級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佔比要超過80%。全國政協委員、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指出,要加大對地方政府的問責力度:“第一建議明確責任,一定要把這80%的目標責任細化落實到各級政府,落實到每一年。第二嚴格考核問責,把每一年完成指標任務作為那個地方幹部的政績考核,完不成要追責。第三嚴格執法,尤其要嚴格環境執法,絕不能因為一時的經濟發展,每年的環境目標任務完不成。”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本次兩會參加地方團組審議時説,要一手抓結構性改革,一手抓補齊民生短板,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堅決守住民生底線。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認為,從今年兩會和“十三五”規劃綱要釋放的信息來看,讓老百姓有更多的幸福感和收穫感,是中國社會的發展需求,也是黨和政府的執政追求,“到2020年,我們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最根本的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十三五’規劃最大特點是體現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老百姓的需求和願望,基本上以民生和經濟發展為主,也表明瞭政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