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口不該是求職路上邁不過的坎

2016-03-03 07:23:00|來源:中國青年報|編輯:王瑞芳

  去年9月,我開始找工作,過了大半年,至今還沒定下來。也許因為今年的就業形勢更嚴峻,也許因為處在轉型期的傳媒業人才需求減少,本專業同學中真正落實工作的也不多。

  就業歧視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雖然教育部早就明令禁止招聘限定985、211高校的學生,但是包括部分央企崗位在內不少招聘公告中,仍明確規定只招985、211高校的學生。

  學校之外是性別歧視,身為男生,我應該算佔了便宜。班級群裏轉發的不少招聘信息,都要求只招男生,這種情況以國企居多。為此,班長還為班裏幾個男生單獨建了微信群,專門轉發只要男生的招聘信息。

  在求職過程中我最深刻的感觸並不是學校和性別歧視,而是戶口。戶口成了限制很多人自由選擇工作的障礙。那種“唯戶口論”的態度,甚至讓人覺得不可理喻。

  我的本科學校不在北京,同學們在當地找工作考慮最多的是興趣、待遇和發展空間,根本沒有戶口的概念。但是,來北京讀研後,情況完全不一樣了。

  第一次跟導師見面,她就告訴我,如果你想留在北京,必須找有戶口的工作。三年來,導師只要一談到工作,必談戶口。這讓我好一陣都不敢去找她,跟她談找工作的事情。

  跟同學們交流工作機會的時候,大家的第一反應是這份工作是否解決戶口。對於不少人來説,評價一份工作好不好,有沒有戶口是最重要的指標。如果有戶口,即便它不是自己喜歡的,工資低、發展空間小,也沒有關係。而一些自己喜歡的工作,就算待遇不錯,發展空間也還可以,沒有戶口的話,也很有可能被放棄。

  我有一些在京外就讀的朋友,他們初到北京求職時,對戶口問題沒有明確傾向,但在北京待的時間長了之後,對戶口也會在意起來。

  我對戶口不那麼在乎,因為我並不確定自己是否一直要在北京發展,是否要在北京定居。但是在濃厚的“戶口氛圍”中,我也開始開口閉口就談戶口了。就算以後離開北京,有戶口也總比沒有好吧,如果有機會最好先拿到。按照一個長輩的説法,拿到戶口以後跳槽找工作就像插上了翅膀。我覺得這種説法是成見,能否找到好工作,與戶口沒有那麼大的關係,遺憾的是,現實中確實有很多崗位要求應聘者必須有北京戶口。

  為什麼北京的應屆生求職者這麼看重戶口?沒有戶口,你就永遠是外地人,不管你幹得怎麼樣,你都是“北漂”。你必須交完5年社保或個稅後才能買房。等到工作5年後,你終於有資格買房了,可房價不知道漲到哪去了。沒有北京戶口,孩子將來在北京上學也是一個大難題,你可能要為了孩子上學蓋幾十個章,而且還不能擁有與本地孩子同等的升學資格……

  對戶籍身份以及戶籍身份背後所附著的教育、醫療、衛生、生育、養老等等福利待遇不平等的擔憂,讓很多畢業生無法按照自己的興趣,遵循最大限度發揮自己潛力的原則選擇工作。為了戶口而放棄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僅對個人而言是遺憾,對社會來説也不利於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我所期待的是,並不是人人都擁有北京戶口、上海戶口或者廣州戶口,而是不管你的戶口在哪,在基礎公共服務方面,都能夠以公民的身份一視同仁,附著在戶後背後的特權被打破。我也期待,打破戶籍的限制,建立一個覆蓋全體公民的存儲公民基本信息的全國人口數據庫,實現各地、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讓那些可以靠網絡流量就能解決的問題,不再成為個人的煩心事。(楊三喜)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