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寄語兩會代表委員:以民為本,唱響兩會好聲音
原標題:以民為本,唱響兩會好聲音——寄語兩會代表委員①
找準問題的癥結所在,呼應公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應當充分體現在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裏,體現在會場內外互動、討論的細節中
又近全國兩會時。臨近3月,各地代表委員即將聚首北京,趕赴這場“春天的約會”。共商國是、建言獻策,熱烈的討論、頻繁的互動,反映著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可喜變化,也折射出未來中國發展的走向。
兩會年年開,時勢各不同。今年兩會最重要的議程之一,就是審議“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翻開《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映入眼簾。你的期待,我的關切,“以人民為中心”謀劃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由是成為本次兩會的關鍵看點。
逾百萬名網友參與的人民網“兩會調查”中,“社會保障”“居民收入”“醫療改革”,成為目前排名前三的熱點話題。網絡民意的集中流向,反映了當下社會的普遍關切:如何讓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高?如何充分體現全面深化改革的含金量,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找準問題的癥結所在,呼應公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應當充分體現在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裏,體現在會場內外互動、討論的細節中。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起步之年,各項改革都進入“啃硬骨頭”“涉險灘”的攻堅期,謀民利、惠民生需要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下予以整體考慮、綜合推進。尤其要看到,今年我們既有“四個沒有變”的整體經濟良好形勢,也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風險和挑戰,會給造福於民帶來一定壓力。“合軍聚眾,務在激氣”,正因如此,才更加需要通過兩會這個“中國式民主”制度平臺,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提振發展精氣神,從而為奔向全面小康提供重要的牽引力和推動力。
落實有力,發展才有含金量。回望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生建設的巨大進步,或許不難理解,為何有外國民眾會發出“學中國把錢花在民生上”的感慨:2011年到2014年,累計減貧5221萬人,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總量;2015年,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380元,人均預期壽命預計比2010年提高1歲;截至去年末,全國96%的縣城實現二級及以上等級公路連通……然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成績屬於過去,未來只會垂青永不停步、勇於進取的探路者。讓幸福的陽光照射到每一個角落,尤須增強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憂患意識與緊迫感,在怎樣打通全面小康“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上多做謀劃,多下苦功。
系統改革,發展才有持續性。以農村精準扶貧為例,無論是實現貧困地區7000個建制村通硬化路,還是推進農村物流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要害都在於通過協調謀劃,讓貧困人口連上生産、消費網絡,進入整個社會的分工系統,從而共享改革紅利。從消除信息聯通障礙,到協調解決改革推進難、落實難,補齊管理短板、提高部門運行效率,著眼于完善整個社會治理系統工作的轉型升級,改革舉措才能早落地,見實效。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從群眾視角來看,判斷政府工作好不好,服務到不到位,最主要的就是看承諾兌現了沒有,生活改善了沒有。正因如此,那些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的幹部,總是能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和支持;那些遇到“複雜問題”先算百姓利益大賬的改革,也總是能收穫群眾的點讚和口碑。同樣的道理,當今年兩會這個政治生活的窗口,再次與時代風雲際會的大窗口重合,代表委員們更需要展現自己“為民代言”的智慧、決心和勇氣,匯集眾智,凝心聚力,奔向“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全面小康。
“一切為民者,則民嚮往之”,以百姓之心為心,唱出民情民意“真聲音”“好聲音”,方不負代表、委員身份背後的萬千期待。
《 人民日報 》( 2016年02月2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