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響亞洲文明對話的號角——記博鰲論壇亞洲文明對話會

2016-03-24 21:16:56|來源:光明日報|編輯:靳松

  原標題:吹響亞洲文明對話的號角——記博鰲論壇亞洲文明對話會

圖片默認標題

  圖為出席亞洲文明對話會的嘉賓,從左至右分別為:白岩松、鄭永年、賈拉利、諾達、阿齊茲、蔣建國、林毅夫、莫言、張維為。曹元龍供圖

  23日,博鰲亞洲論壇進入第二天,一場以“多彩文明和亞洲新活力”為主題的亞洲文明對話會在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參加對話的嘉賓包括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蔣建國、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諾達、伊朗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賈拉利教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他們在這裡進行一場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文明的對話。對話會吸引了眾多聽眾和媒體記者,會場內座無虛席。在白岩松巧妙而又不失詼諧的主持下,嘉賓們圍繞文明與亞洲,各抒己見,氣氛之熱烈,水準之高端,難得一見。

  平等尊重亞洲多元文明

  參加對話會的嘉賓回顧説,2014年5月在上海,習近平主席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發表演講指出,亞洲是眾多文明、民族的匯聚交融之地,中方倡議通過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方式,推動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2015年3月,也是博鰲亞洲論壇,習近平主席發表主旨演講指出,今天的亞洲多樣性的特點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匯聚交融,共同組成多彩多姿的亞洲大家庭。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中方倡議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今天,回顧習近平主席關於亞洲文明對話的講話精神,言猶在耳。

  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説過:“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對話者們認為,亞洲文明形態多樣多彩,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應該平等尊重亞洲多元文明。

  賈拉利説,近代以來,一些西方國家自恃船堅炮利,一度産生錯覺,誤將暫時處於強勢地位的西方文明視為最優越的文明,所以推出了殖民地的概念。其實並沒有説哪一種文明有著絕對的優勢,所有各國的文明都是基於一定的成長歷程之上,沒有文明就沒有各國的發展。

  林毅夫認為,過去有一段時間,很多相對落魄的國家認為接受西方的文明、全盤西化才能現代化。但是現在我們發現,實現現代化並不需要全盤西化。在亞洲,作為亞洲獨立文明體系的日本和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亞洲四小龍都實現現代化了,儒家文化的本體中國大陸到2020年將成為一個現代化的高收入國家。文明對話必須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信心。

  林毅夫強調,只有自信,文明之間的對話才不是一方對另外一方的指手畫腳,而是在保留自己文明特色的同時,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為世界和平貢獻力量。

  作為一個作家,莫言説,我們誰也不願意閱讀兩個風格完全一樣的作家的作品,不願意聽兩個唱得一模一樣的歌手歌唱,我們希望接觸不同風格的作品,這樣才感覺到自己心靈的豐富。多樣性是亞洲文明非常鮮明的特色,也是亞洲文明非常值得珍惜的最大財富。將來亞洲的發展活力動力,實際上隱藏在我們亞洲文明的多樣性之中。莫言以他吃伊拉克椰棗的故事,指出任何商品交流從來都是文化的交流,阿拉伯詩歌講要學習椰棗樹,高大不記仇,這個不僅僅是阿拉伯人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國人的一個民族精神。我們高大但是不記仇,我們以德報怨。我想亞洲之間的文明對話交流,就應該學習椰棗樹的這種精神,這樣亞洲能不和平嗎,這樣世界能不和平嗎?

  亞洲文明聚集歷史智慧

  賈拉利認為,歷史在文明對話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的歷史也是文明對話造成的,我們的歷史帶來了進一步的文明對話,否則人類文明就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這個世界上沒有純粹的語言、宗教、民族,所有的語言、文化、宗教都是在對話當中形成的。他們彼此影響,彼此給對方帶來經驗。比如,伊朗和中國都有著非常悠久的文明,歷史上二者彼此深刻地交織在一起。如果不理解和不承認這樣的歷史,不在歷史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文明對話,就會出現問題。

  鄭永年發問説,為什麼歐洲同一個文明之間發生那麼多的戰爭,而亞洲不同的文明基本上都能夠和諧相處?這要從歷史上找原因,與中國文明相關。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發展到今天就是文明對話的結果,華人、印度人、馬來人等非常和平和諧相處,這得益於新加坡以中華文明為核心,中華文明的特點就是開放包容。

  亞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張維為在對話會上指出,根據梁啟超先生的觀點,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大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黃帝時期到秦始皇,是中國之中國。第二階段從秦始皇到18世紀,是亞洲之中國。中國與其他亞洲文明接觸非常多,其中一個精彩的案例就是絲綢之路帶來亞洲不同文明之間大量的交流,另外一個經典的案例就是中華文明對於其他文明的吸收,特別將傳入的佛教吸收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第三階段為19、20世紀,是世界之中國。在這個階段,西方的入侵使中國蒙受了巨大的苦難。

  作為聯合國的高級官員,諾達指出,2014年的戰爭衝突使得很多人喪命,1700萬人淪為難民,人數創二戰後新高。2015年的動蕩局勢造成約143億美元經濟損失。這背後是文明交流的缺失。諾達對中國的絲綢之路倍加讚賞,認為應該從絲綢之路中汲取智慧,繼續弘揚和傳承絲綢之路精神,促進多方面對話,實現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合作。鋻於文明的複雜性和多元性,和平的年代需要對話,出現危機與衝突的時候更需要對話。人類應當了解不同的文明,實現更多的互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多地傳承文明遺産。

  賈拉利在對話中反復強調,必須學會傾聽這門藝術,因為文明交流是建立在傾聽而非辯論的基礎上。文明對話不是政治談判,不是尋求一個勝負輸贏,甚至不要想著勸服對方。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儒家、道家還是伊斯蘭教義,都強調相互學習,善於用包括傾聽在內的不同方式促進交流。

  亞洲文明對話積極作為

  阿齊茲以政治家的眼光指出,當今世介面臨很多挑戰,比如極端主義與恐怖主義。我們需要更加包容地理解對方,開放思想和心態,促進文明之間更加融合、包容。亞洲是我們的文明發源地,是一個擁有共同命運的地區,是一個能夠更加融合的地區。在積極開展文明對話方面,“一帶一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儘管“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時間不長,但是巴基斯坦反應非常積極。事實上,無論是在互聯互通、經貿合作還是文化交流方面,“一帶一路”都會産生多贏結果。巴基斯坦非常高興可以成為其中一員。只要我們秉承包容態度,我們的心就是在一起的。共同建立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可以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從中受益,我們能夠共同走在和平與繁榮的道路上。

  張維為提出,我們進行新的文明對話,還是要用梁啟超的這個三分法。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古老的文明和一個超大型現代國家結合在一起,自成一體,這是當今的中國之中國。我們亞洲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我們有非常好的延續千年的絲綢之路交流合作互鑒的歷史,這種精神應該發揚下去,這是當今的亞洲之中國。我們太需要文明的對話,亞洲特別是中國需要發揮中堅力量的作用,引導新一波的全球化不再變成你贏我輸,而是變成一個合作共贏的新機遇。這是今天意義上的世界之中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蔣建國在對話會上表示,很高興在這個春暖花開的時候,與各位朋友相約相聚在博鰲,共商文明對話之道,共商文明對話之舉。我們積極響應習近平主席的倡議,利用博鰲亞洲論壇的平臺,今天在這裡舉辦亞洲文明對話會,以多彩文明和亞洲新活力為主題,反映大家對推動亞洲文明交流的責任和擔當。我們相信通過研討和交流,通過智慧的碰撞一定可以取得豐碩的成果。

  蔣建國還表示,這次亞洲文明對話會,只是我們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重大倡議的一個實踐,下一步中方將推動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這將是一個高起點、高層次的文明盛會。(本報博鰲3月23日電 本報記者 郭林 王曉櫻 曹元龍)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