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的“餓了麼”讓監管部門“飽了麼”?
老闆娘用牙咬開火腿腸放到炒飯中,廚師將手指伸進鍋裏沾湯汁嘗味道,員工協助黑作坊入駐平臺……被央視“3·15”晚會曝光後,日前網上訂餐平臺“餓了麼”連續發聲,並推出一系列整改措施。如今半個月過去,餓了麼果真“改了麼”?近日,記者多路暗訪發現,涉嫌無照經營、登記地址虛假、盜用後廚照片等行為仍大量存在於“餓了麼”平臺。(3月28日《北京晨報》)
北京晨報的記者還是很有社會責任感的。在“餓了麼”整改了這麼長時間之後,他們兵分多路進行了暗訪。結果發現了很多問題,具體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其一,有證不出示沒票有收據;其二,店址不靠譜實地找不到;其三,四店一照片你貼我也用。總之就是以往混亂的情況依然存在。這與“餓了麼”的整改回應明顯不符合。他們説的整改措施,他們説的整改效果,記者沒有感受到,市民也沒有感受到。
“餓了麼”的事發並非主動監管的成果,而是媒體記者的報道,而是市井百姓的舉報,倒逼出來的。這原本就是不正常的事情。不過,鋻於已經養成了“媒體推著”、“舉報逼著”的習慣,我們不妨接受這種形式,只要能夠發現問題,只要能夠整改問題,就可以了。
不過監管部門並不能就因此坦然。試問,有多少問題食品的發現不是依靠的記者暗訪?記者是幹啥的?我想,最起碼與監管部門相比,沒有火眼金睛的記者就是問題食品的門外漢,而監管部門才有一雙火眼金睛。那麼,記者的肉眼凡胎,為何總能戰勝監管部門的火眼金睛?這不值得監管部門反思嗎?
“記者推著”、“舉報逼著”的形式未嘗不可。只要監管部門能夠促進事情的解決,還給我們安全的舌尖,我們消費者其實也還是可以接受的。就像這個“餓了麼”一樣,出了這麼多的問題,就要整改。整改的效果如何?這就是媒體和百姓追問的“改了麼”了。問題是,“餓了麼”的“改了麼”究竟該由誰來追問?整改是需要鑒定整改效果的。既然,“餓了麼”表示要痛改前非,還發佈了整改的措施,監管部門就應該嚴格按照管理要求,檢驗“餓了麼”的整改效果。確保其改邪歸正之後繼續為老百姓服務。我們可以接受商家的一時糊塗,但是商家必須要杜絕這種糊塗的現象再次出現。
遺憾的是,説好的整改又淪為了擺設,只是一場“逗我玩”。在這種情況下,監管部門的責任是不能推卸的。往小了説,這是工作不力。往大了説,這就是玩忽職守。我們更可以懷疑的是,在“餓了麼”被查處的過程中,在整改的過程中,是不是存在某種交易,要不然為何“餓了麼”依然我行我素?
我真的想追問依據一句:問題依然的“餓了麼”,讓監管部門“飽了麼”?(郭元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