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代表委員談精準扶貧

2016-03-04 14:18:12|來源:光明日報|編輯:王瑞芳

  本期嘉賓

  范小建委員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

  閆冰竹委員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銀行董事長

  拜秀花代表 青海省西寧市回族中學高級教師

  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是“十三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目前,我國仍有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未來五年內完成減貧任務難度有多大,精準扶貧的精髓是什麼?如何加大扶貧資金投入,確保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上?如何補齊教育“短板”,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三位代表委員對此進行了詳細分析。

  “脫貧攻堅的關鍵在品質”

  2015年11月,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要求。實現這個目標,難度到底有多大?

  “‘十二五’時期我國貧困人口減少1億多人,‘十三五’時期要再完成5000多萬人減貧任務,它的難度更多的並不是體現在量上而是質上。”有著多年扶貧開發工作經驗的范小建委員指出,這5000多萬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貧困程度深,長期貧困或代際貧困、生態型貧困佔比大,還有社會發育型的貧困,再加上經濟下行的壓力、返貧問題和相對貧困問題疊加,這些矛盾問題匯集到一起使得“十三五”減貧壓力顯得尤其大。

  對此,閆冰竹委員表示認同。他指出,當前,扶貧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關鍵階段,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當前,“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在農村地區和扶貧領域表現比較嚴重。目前,參與扶貧的金融機構數量仍然較少,金融供給還不足;信貸技術與服務手段不完善,扶貧效率不夠高;金融生態環境與政策體系不夠完善,精準扶貧機制尚未健全。這些都對金融扶貧工作形成了制約。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的教育發展還比較滯後,教育問題成為扶貧開發‘短板’中的‘短板’。”來自西部地區的拜秀花代表對此感觸頗深,貧困地區扶貧要扶智,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十三五”扶貧攻堅中要全力克服教育這塊“短板”。

  實現“十三五”脫貧目標,註定是一場艱巨而又緊迫的攻堅戰。

  范小建委員分析指出,“十三五”脫貧攻堅要充分發揮我們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要實行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方略,使扶貧開發和社會發展互助促進,精準扶貧和片區攻堅緊密結合,扶貧開發和生態保護並重,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有效銜接。

  “目前,中央、地方和各相關部門在産業扶貧、移民搬遷、轉移培訓、教育扶貧、衛生扶貧、生態扶貧、低保兜底等方面採取了多項措施,如果這些措施都能充分發揮作用,‘十三五’減貧目標是可以實現的。”范小建委員説。

  “精準扶貧的精髓是‘因貧施策’”

  當前,扶貧開發成為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點工作,是最艱巨的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特別是“精準扶貧”上升為國家戰略,迫切期待一系列“超常規”舉措來破解貧困難題。

  打贏脫貧攻堅戰,戰略正確至關重要。當前,對精準扶貧的理解有哪些誤區,精準扶貧的精髓又在哪?

  “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轉變一種認識,那就是‘認為發展就是減貧、增長就是減貧’。”范小建委員指出,那是在普遍貧困情況下形成的一種認識,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發展的差距在擴大,增長對減貧的帶動作用就不那麼明顯了,我們的思路就要進行調整。我們應該更多關注專項扶貧,關注扶貧工作的精準,重視扶貧投入和提高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精準扶貧是個方向,同時也是一個不斷深化、反復探索的過程。

  “精準扶貧的精髓在於‘因貧施策’,要根據致貧原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定要把矛盾吃透,從而解決它。”范小建委員説,在調研中發現,致貧的原因非常複雜,既有宏觀原因也有微觀原因,既有群體原因也有個體原因,既有體制機制原因也有生態原因以及社會進化發展的原因。例如所謂“代際傳遞”成因複雜,除了素質型,還有健康型以及綜合型等,要根據不同原因考慮解決問題的辦法。需要什麼措施就採取什麼措施,這就體現了精準,要強調到村到戶,最終落實到人。

  “金融扶貧也有個‘因貧施策’的問題,在政策的制定與落實方面,針對不同類型、不同致貧原因、不同勞動能力的貧困對象採用差別化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提高項目安排、資金使用和措施到戶的精準性。”閆冰竹委員認為,要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合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特點,包括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大型農機具等在內的農村特色抵押貸款産品。同時,進一步探索和創新針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金融服務手段,增加貧困地區與貧困人口的金融可得性,提高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金融扶貧的有效性。

  “精準扶貧更需精神脫貧”

  扶貧不僅需要“扶起來”,更重要的是使貧困地區“自己站起來”。教育,是扶貧中的關鍵點。

  “在青海,區域整體貧困與地區發展滯後並存、經濟建設落後與生態環境脆弱並存、人口素質偏低與公共服務滯後並存。由於受這‘三重矛盾’制約,青海一直是中國扶貧開發任務重、難度大的省份。”拜秀花代表對教育扶貧有著清醒的認識:物質脫貧容易,精神文化脫貧難,無論是“扶貧先扶志”,還是“變輸血為造血”,都需要通過教育去改變人的思想。

  “目前,在教育扶貧上,相關部門已經制定了從小學教育到職業教育、高中教育等一攬子方案,這些方案如何切實落實到貧困家庭身上,如何保證政策的實施效果,依然有待實踐探索。”范小建委員説,這也説明,脫貧致富,充分調動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積極性是根本之計,必須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

  拜秀花代表以自己調研為例指出,教育扶貧不能只抓硬體不抓軟體。調研中她發現,特崗教師為高海拔貧困牧區帶來了很多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的新知識、新理念、新方法,但特崗教師依然面臨待遇不高的問題。對此,她建議要適當提高西部貧困地區特崗教師待遇水準,特別是高海拔地區特崗教師的工資補助標準。

  “教育公平的關鍵問題在於資源分配的公平。這幾年我國增加了對教育資源的投入和科學規劃,尤其是對教育資源匱乏地區進行政策傾斜,讓中西部地區千家萬戶受教育的孩子都享受到更多的實惠。”拜秀花代表説,農牧區不僅要靠事業留人、感情留人,更要注重待遇留人。應加快教師週轉房建設,進一步改善教學點上的特崗教師的生活條件,讓特崗教師們安心教書,為貧困地區脫貧注入精神力量。(記者 李慧 邱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