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進入兩會時間:中國經濟仍在貢獻世界

2016-03-04 15:20:53|來源:海外網|編輯:王瑞芳

  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但仍是世界經濟的重要動力源。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于3月2日召開新聞發佈會,大會新聞發言人王國慶指出,面對世界經濟艱難的形勢,各國必須同舟共濟,不斷擴大利益匯合點。為世界經濟復蘇貢獻“中國智慧”,兩會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外媒聚焦2016年中國兩會,對於兩會議程及相關議題表示了特別關切。

  境外主流媒體對於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充滿信心,認為“唱衰中國經濟論”已經觸頂。《日經亞洲評論》報道稱,中國兩會召開在即,李克強總理將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做政府工作報告。文章指出,中國政府可能將2016年的GDP增長目標設定在6.5%—7%之間,這一高位區間或許可以讓低迷的全球市場松一口氣。而《金融時報》強調,不能僅僅將關注的焦點放在GDP增長的數字上,值得注意的是,就龐大的中國經濟總量,以絕對增量計算,中國對全球經濟的貢獻仍比10年前多。正如不久前中國在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中的表述,中國具有堅實穩定的基礎,仍有充足的貨幣空間和工具應對經濟下行風險。中國經濟將在2016年兩會釋放積極信號,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強心劑”。

  2016年中國GDP增長目標備受世界矚目,然而,追根溯源,實現經濟增長的具體措施是關鍵。外媒紛紛將目光投向中國的經濟結構改革,對於兩會的相關內容表示關切,其中,“十三五”規劃是關鍵詞。《愛爾蘭獨立報》特別提醒,中國政府將在兩會上審批通過“十三五”規劃綱要。韓國《前驅經濟》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年,相關政策的出臺將賦予2016年兩會特別的意義。在具體內容方面,彭博社報道稱,“十三五”規劃綱要將包含關閉不盈利的國企、增強新能力、加大環境治理等。從“十三五”規劃中可以看到中國經濟改革的方向,兩會期間對於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進一步開放市場的討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此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2016年外媒關注中國的熱詞之一。韓國《先驅經濟》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中國正式推進,將備受2016年兩會參會者的關注。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將其列入兩會重要看點之一併撰文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在於經濟模式的轉型,如何優化勞動力、資本和資源配置是生産活動中的關鍵。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由於製造業在供給側起決定性作用,可以説我國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牽一髮而動全球。“互聯網+”、“中國製造2015”等議題在兩會期間備受外媒關注。

  實行法治是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香港《文匯報》對於將要在全國兩會上進行審議的慈善法草案做了詳細分析。文章稱,慈善法是一部不平凡的法律,並指出,“慈善法規範慈善組織和慈善服務,捋順慈善服務的法律關係,很有亮點和特色”。在立法程式方面,慈善法曾兩度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開門立法”,開啟了依法治“善”的時代。

  “對於中國觀察者而言,接下來的兩周是需要集中精力的兩周”,《愛爾蘭獨立報》這樣寫道。站在世界舞臺的中央,聚光燈下的中國正式進入“兩會時間”。把握新機遇,推動新發展,“中國貢獻”才不負眾望。(欒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