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供給側結構改革去産能關鍵是做好職工安置

2016-03-06 11:24:2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李邵鵬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王全文):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強調,“要抓好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加強民生保障,切實防控風險,努力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良好開局”。在供給側結構改革中,去産能位居五大任務之首。但改革難免帶來陣痛,在去産能過程中可能産生的職工安置和就業壓力問題,成為今年全國兩會關注的熱點。詳細情況,請聽本台記者王全文的報道。

  隨著産業結構升級調整、淘汰落後産能、化解産能過剩過程加快,一些企業為保持正常生産經營,已經開始著手轉型。據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永洋特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杜慶申介紹,他們已經將20%的鋼鐵工人向農業分流。

    “人員分流主要是在新的農業開發上,種菜、養雞、搞農産品加工、種果樹等在這些方面分流的人比較多,已經有20%的人轉到農業上,在轉到農業這塊工作的待遇上,在我們企業沒有多大的影響,比如説我企業原來的平均工資是3500-4000元,現在還是在3500-4000元,沒有降。”

  上月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披露,化解過剩産能將造成180萬職工被分流安置,據初步統計涉及煤炭系統約130萬人、鋼鐵系統約50萬人。而在2016年,還會有更多的像永洋特鋼工人這樣嘗試柔性改行。

  昔日,曾經作為國民經濟主要推力的鋼鐵和煤炭兩大行業,如今卻有許多工廠處於停産狀態。其中,河北省擔負去産能任務艱巨。據預測,到2017年,為了化解産能過剩,河北省涉及職工54.7萬人,其中鋼鐵行業42.6萬人。企業轉型,人員安置,讓不少鋼鐵企業犯難,全國人大代表、河北天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孟蘭芝坦言:

    “在轉型的過程中,都是不斷的提高,從原來的粗鋼,現在往精鋼上轉型,也慢慢在國際上尋求市場,在這個情況下那,怎麼讓企業的孩子們,在轉型的過度期到轉型的結束期,都有一個安定的生活條件,這是一個企業老闆的責任。”

  化解産能過剩、做好職工安置工作,關鍵是妥善處理勞動關係,加強社會保障銜接,解除職工的後顧之憂。但這需要相關配套改革的及時跟進,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提出建議:

    “首先,我們的失業保險制度,如果失去工作了失業保險怎麼解決,這是一個制度安排要發揮作用,比如,失業保險要培訓失業工人、提供失業保障金,其次,勞動技能的培訓,因為從國有企業出來,而且又是(東北)老工業基地老的國企,勞動者很多面臨轉崗的問題,掌握新的技能的問題,再一個就是我們就業、創業的政策,應該優先把國有企業改革下來的人放在一個好的位置上。”

  “僵屍企業”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的新詞彙,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表示,要著力化解過剩産能和降本增效,中央財政將拿出1000億元獎補資金,重點用於“僵屍企業”職工安置,

    “要堅持市場倒逼、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中央支持,運用經濟、法律、技術、環保、品質、安全等手段,嚴格控制新增産能,堅決淘汰落後産能,有序退出過剩産能。採取兼併重組、債務重組或破産清算等措施,積極穩妥處置‘僵屍企業’。完善財政、金融等支持政策,中央財政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重點用於職工分流安置。”

  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漢民分析,“去産能”是當前中國正在進行的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步,如政府工作報告所指出,可以通過兼併重組、債務重組等方式,度過經濟寒冬,産業工人的去向也將是多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