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拉著“老鄉”奔小康

2016-03-08 15:57:57|來源:光明網|編輯:王瑞芳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要完成1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任務。扶貧脫貧是硬任務,各級政府已經立下軍令狀,必須按時保質保量完成。這是中國政府對十三億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現在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只有不到5年的時間,正因為“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小康才叫全面小康,要全面完成扶貧、脫貧任務,就要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無論是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都要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

  2015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442萬人,還有5558萬人生活在貧困之中。要確保這5558萬人全部如期脫貧,每年要減貧1111.6萬人,每月要減貧92.64萬人,扶貧開發工作依然面臨十分艱巨而繁重的任務,真正進入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

  為了如期完成今年1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政府工作報告給出了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資金托底——中央財政扶貧資金增長43.4%。在貧困縣推進涉農資金整合。

  搬遷脫貧——易地搬遷脫貧200萬人以上,繼續推進貧困農戶危房改造。

  政策支持——大力培育特色産業,支持就業創業。國家各項惠民政策和民生項目,要向貧困地區傾斜。深入開展定點扶貧、東西協作扶貧,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

  措施到位——解決好通路、通水、通電、通網絡等問題,增強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發展能力。

  制度保障——扶貧脫貧是硬任務,各級政府已經立下軍令狀,必須按時保質保量完成。

  扶貧先扶智。去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參加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扶貧先扶智,絕不能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堅決阻止貧困代際傳遞。對殘疾人等特殊群體要採取特殊幫扶政策。”教育是拔窮根,擺脫貧困和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方式。為了發展更高品質更加公平的教育,從根兒上把教育抓好,不讓貧困地區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2015年,全國加快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重點高校招收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人數又增長10.5%。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教育扶貧佔了很大的比重:

  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邊遠、貧困地區傾斜力度。統一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薄弱學校和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辦好特殊教育。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學雜費。落實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政策。加快推進遠程教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提升高校教學水準和創新能力,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繼續擴大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農村招生規模,落實和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當地就學和升學考試政策。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政府工作報告希望,從家庭到學校、從政府到社會,都要為孩子們的安全健康、成長成才擔起責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作出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部署。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也被作為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健康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標誌,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全面小康自然少不了老鄉的健康。政府工作報告承諾,今年要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讓更多大病患者減輕負擔。同時,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和農村流動,既要讓人民的物質生活更殷實,又要讓人民的精神生活更豐富。

  李克強總理在談到民生問題時,莊嚴表態:財政收入增長雖放緩,但該給群眾辦的實事一件也不能少。李總理的“該給群眾辦的實事一件也不能少”,與習總書記的“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一脈相承,相得益彰。這是民生為本的為政之道,是“念之再三、銘之肺腑”的民生情懷。正是因為時刻想著“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政府工作報告才會要求“各級政府要堅持過緊日子,把每一筆錢都花在明處、用在實處”;正是因為“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小康才叫全面小康,十八屆五中全會才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一連用了四個“事關”來強調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性:“扶貧開發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增進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

  李克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過程中,現場共響起44次掌聲。“給群眾辦的實事一件也不能少”是對十三億中國人民的承諾,44次掌聲是對這一承諾的肯定與回應;“不讓一個人掉隊”是全面吹響扶貧“最後一公里”的攻堅總號角,更是十三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期待。(亥時熱評-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