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十三五”,彰顯復興路上的民主自信

2016-03-08 11:24:55|來源:大眾網|編輯:王瑞芳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將接受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代表們的審議,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的委員們也將圍繞這一規劃綱要(草案)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按照會議議程,人大會將毫無懸念地通過這一事關今後五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那些西式民主的信徒,往往把這種毫無懸念斥之為“專制”的産物。在他們固化的腦袋裏,“三權分立”的互相牽扯、互相扯皮、才是“真民主”、“好東西”。還有一些網民對五年規劃這一中國最重大的公共政策議題的制度歷史演進、民主決策邏輯不清楚。

  我們不妨做一個形象的比喻,自從新中國成立開始,中華民族踏上一條正確的復興之路開始,就是在進行一棒棒的接力跑。60多年來,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説的那樣,“每一個五年將有一個較大的變化,積幾個五年將有一個更大的變化”,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經過十二棒接力跑到今天,這期間,雖有跌宕起伏、歷經曲折甚至深刻的教訓,但畢竟經過不懈探索、持續建設,跑到歷史上從來沒有的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近的這個時代。接下來,蘊含五大發展理念的“十三五”規劃綱要還將引領我們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即2020年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核心機制是民主集中制,五年規劃的制定是民主集中制實踐的最好案例。

  就拿“十三五”規劃的編制過程來講,從“十二五”規劃實施的中期就開始了,歷時三年,經過中期評估、基本思路研究、黨中央《建議》編制、正式編制《綱要》四個階段、十個步驟才提交本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審議。

  “十三五”規劃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體現在充分進行調查研究、進行廣泛民主協商、聽取公眾意見訴求,最後實現“集思廣益”的民主集中。這其中凝聚了治國理政的不斷豐富和創新。如“十三五”規劃編制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就分別在浙江、貴州和吉林召開不同省份負責人座談會,與省區市負責人直接交換意見,對“十三五”規劃編製作出部署。這在我國規劃編制歷史上是首次。

  與西方代議制的中斷點式民主不同,中國特色的民主制度是一個持續推動的民主協商過程。這一點,在五年規劃的形成過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它在制度形式上看,是一個“民主、集中,再民主、再集中”的過程;在各方意見表達上看,是一個“發散、收斂,再發散、再收斂”的過程;在各方參與角度上看,是一個“參與、共識,再參與,再共識”的過程;從形成綱要文本上看,是一個“討論、修改,再討論、再共識”的過程。前一輪為後一輪奠定基礎,每經過一輪,規劃編制的不同意見的民主程度和形成政策共識的集中程度都進入一個更高級的階段,規劃文本的品質和水準也同步邁上一個新臺階。

  圍繞“十三五”規劃綱要,兩會代表委員還將通過建議和提案進行充分審議、討論、修改、完善。

  五年規劃的制定也正是根植於人民代表大會這一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根植于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這一基本政治制度。

  社會主義民主的自信,也正是源於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也正是因為它有利於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建設美好生活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於實現、維護、發展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進步。

  離開國體看政體就會南轅北轍。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決定了中國不搞三權分立、議會制、多黨制和軍隊國家化。只講政體而否認國體,把資産階級民主説成是超階級、超金錢、超意識形態的普世價值,就否認或掩蓋了其資産階級專政的階級本質。我們切不可掉進這種話語陷阱而不能自拔。

  與西方議會不時上演的“全武行”、黨派利益之爭不同,中國共産黨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政黨利益,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目的是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目標一致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最廣泛統一戰線。這就是每次“兩會”都能開成“團結、勝利的大會”的政治文明底蘊、每一個五年規劃都能贏得“舉手、掌聲”的民主決策邏輯。

  面對這種社會主義制度的比較優勢,仍有一些人腦子裏無法實現正確的場景轉換,認為只有代表委員批評政府,激烈交鋒才過癮。實際上,我們形成今天“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是多麼的難能可貴,甚至一些西方的“中國通”也是充滿羨慕。

  曾擔任《華爾街日報》駐中國總編的斯特恩就曾反復提到中國的“十二五”規劃。在他看來,“我們可以向中國學習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要設立目標、制定計劃,全力推動整個國家向前走”。在紐約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夏偉看來,“規劃能力正是美國所缺少的。我們連一年規劃也做不出來,更不用提五年規劃了。我們一些人開始意識到,這對我們而言是個巨大的危險。”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恩格爾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其中的原因:在中國為下一代制定五年規劃時,美國卻只在規劃下一次選舉。

  五年規劃之所以能成功制定並有效實施,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的公共決策民主化的制度自信。“十三五”規劃的決策、實施,仍將證明這一點。

  這一決策過程是經過長期地制度學習、制度建設和制度改進得來的,其編制過程,可能是世界上最大規模人員所參與的民主化過程。它凝聚了從政治領導人、各地負責人、專家學者、代表、委員直到最基層群眾、甚至包括吸收國外專家學者的智慧。學者胡鞍鋼將之概括為“民主與集中、分散與統一的有機結合”。這其中蘊藏的核心制度密碼,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離開黨的領導,就不可能把全國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發展民主也就無從談起。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是黨的先進性的具體體現。離開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當家作主的權利,黨的領導就會變成無源之水。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這個道理要反復講。

  我們有理由自信,一個既反映國家戰略意圖,又充分表達人民群眾利益訴求,既反映中央戰略決策,又充分體現地方的個性發展需求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匯聚五大發展理念、“四個全面”總體佈局,一定會把史詩般的民族復興帶入一個嶄新的征程。

  我們不但要描繪未來,更要創造未來!

  接下來,我們就要像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目標確定了,任務明確了,就要咬定青山不放鬆,不達目的不罷休”。就要發揚“釘釘子精神”,“真正做到一張好藍圖一幹到底,切實幹出成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