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對“十三五”的“水”之問
原標題:如何破解“水困”危局?——代表委員對“十三五”的“水”之問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 題:如何破解“水困”危局?——代表委員對“十三五”的“水”之問
新華社記者
“水資源的搶救刻不容緩!在‘十三五’時期,力度還要大些、再大些!”3月8日,王承德委員對記者表示。作為連續兩屆全國政協委員,今年是他第9次提交關於保護水資源的提案。
與王承德一樣,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中,有不少人長期關注我國水安全問題。“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對“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水環境治理”等進行專門闡述和具體部署,引起了他們的強烈共鳴。
水危機到了什麼程度?
“這次‘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到要開展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凸顯了綠色發展的理念,作為來自河北的代表,我感受尤其深切。”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衡水市市長楊慧説。
楊慧介紹,衡水地處華北平原腹地,是嚴重缺水地區。由於長期嚴重超采地下水,衡水從1974年開始出現地下水漏斗區,地下水位埋深由20多米變成現在的120多米,由此引發地面沉降、地裂縫等一系列地質災害,再這樣下去農業生産將難以持續。
有關部門數據顯示,當前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28%,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全國約30萬平方公里地下水超採。
數據同時顯示,全國面積大於10平方公里的湖泊已有200多個萎縮;全國因圍墾消失的天然湖泊有近1000個;27.2%的河段水質、67.8%的湖泊水質為三類以下,無法飲用。
“我出生在黃河邊,目睹了黃河水量近60年減少3/4的變化,水位以平均每年15釐米的速度下降。我又在三江源頭工作了12年,看到森林被大量砍伐、草原嚴重退化。”今年春節,王承德委員回到老家甘肅,當地日益嚴峻的水安全問題讓他憂慮更深,“水資源減少在急劇加速,而需求在倍數增長,已形成惡性循環,向我們亮出了紅牌。”
節水有哪些潛力可挖?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全民節水行動計劃。堅持以水定産、以水定城,對水資源短缺地區實行更嚴格的産業準入、取用水定額控制。加快農業、工業、城鎮節水改造,紮實推進農業綜合水價改革,開展節水綜合改造示範。
“我國水資源現狀是北方缺水、南方污染。”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周建軍説,“在北方地區,農業用水佔水資源消耗的第一位,平均達到一半。像北京這麼缺水的地方,目前的用水主要來自地下水開採,農業用水佔到了水資源消耗的三分之一以上,其次是工業用水,百姓生活用水排第三。”
一方面是“水荒”蔓延,另一方面是“大水漫灌”比比皆是,缺水與浪費並存,矛盾十分突出。
“水來了,田間還是非常粗放的生産方式,就會造成極大的水資源浪費。”周建軍説,北方地區節約用水的主要途徑是發展節水型現代農業,推廣集約化的生産方式。他建議在北京、寧蒙灌區、山東地區發展三個現代化農業示範區。“以黃河上游的寧蒙灌區為例,這個地區光照充足,乾旱蒸發很厲害,農業用水量大,但農業生産潛力也巨大。建議從經濟、技術層面支持這一地區進行農業現代化設計建設。”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用水總量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
王承德表示,要實現這一目標,除了建立節水型農業,在建立節水型工業及節水型社會等方面也有巨大努力空間。“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作出許多具體安排,如“加強重點用水單位監管,鼓勵一水多用、優水優用,建立水效標識制度,推廣節水技術和産品”等,當務之急是加大執行力度,確保落實到位。
“提高全民的水危機意識是關鍵。必須把節水納入全民教育,讓全國人民立即行動起來,把節約用水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一種自覺行為。”王承德説。
治污需補齊哪些“短板”?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環保廳廳長繆學剛認為,“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即“水安全”上升為國家戰略。其中,水污染治理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水污染治理有三個問題亟待解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農工黨中央常委、湖北省主委呂忠梅説,一是各地基本以末端控制污染為主,源頭預防不夠;二是流域管理上“條塊分割”、區域管理上“城鄉分割”、同一流域水源功能管理上“部門分割”,導致“九龍治水”現象;三是注重保護城市水資源,對農村水體污染關注不夠。
她説,要更加注重水源地的保護。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報告中指出,“一些地方産業佈局不合理,約80%的化工、石化企業布設在江河沿岸,帶來較高環境風險隱患。”
“前不久,全國人大環資委明確表示,將促進儘早將水污染防治法修改草案提請審議,這對於加強水資源保護意義重大。”呂忠梅説,不能滿足於對水污染後果和危害的防治,還要通過風險識別、評估、預警、監管等制度設計,加強對産業佈局、公眾健康等水環境風險的預防和消弭,提高水生態風險防控能力。
水污染治理任務艱巨,但也大有可為、成效可期。繆學剛介紹,“十二五”期間,安徽大力推進水污染防治工作,2015年,安徽省地表水總體水質、淮河流域、長江流域、巢湖流域水質均有所好轉。與2010年相比,全省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上升14.5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下降5.6個百分點;全省城市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上升2.8個百分點。
“治水如治病,必須加大投入、科學規劃、對症下藥,長期不懈地治理。”繆學剛認為,“十三五”期間,要提高目前的污水處理標準;也要建立健全污水回收系統,特別是城鎮規劃要將集污、污水處理等環保設施視為不可或缺的一環。(記者鄒偉、鮑曉菁、張鶯、梁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