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領域多位政協委員建議 核能全産業鏈合作應為"一帶一路"建設重點

2016-03-08 22:35:33|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編輯:靳松

圖片默認標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核電工程公司總經理劉巍透露,能打動猶在觀望中國核電技術的海外客戶, 關鍵因素還在於“華龍一號”在國內的規模化發展程度。盛安陵攝

  原標題:“核”領域多位政協委員建議 核能全産業鏈合作應為“一帶一路”建設重點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金可礪):“兩會”期間,不少國防科技工業“高冷”領域的重量級人物齊聚北京。今年,中國核能建設進入第二輪發展高峰期,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金可礪日前採訪了多位核工業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他們建議,把核能全産業鏈的合作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領域和重要途徑;更透露,“華龍一號”出口後,不少中國核電技術的潛在海外客戶仍在觀望。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央政府的年度工作報告提出,未來五年要在“一帶一路”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國際産能合作實現新的突破。

  全國政協委員、中核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錢天林建議,應把核能全産業鏈的合作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領域和重要途徑。他還為此算了一筆帳:“據我們分析,目前全球有72個國家希望發展核電,其中‘一帶一路’上有41個國家有這樣的意願,這裡面就蘊藏著很大的機遇。如果在這些機遇裏,我們國家能夠抓住20%的話,將能産生3萬億元人民幣的産值。”

  按照中國核工業集團的統計,未來五年全球將新建約130台核電機組,這一數字到2030年還會增加到300台。其中,80%的新建機組將落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包括以巴基斯坦為重點的亞洲市場、以阿爾及利亞為重點的非洲市場和以阿根廷為重點的南美市場。

  錢天林認為,中國核電技術已經達到與美、法等國齊頭並進的水準。各國有需求,中國有能力,這正是中國核工業積極拓展國際合作的現實背景。

  目前,中國核電國際合作的“當家主力”是“華龍一號”。這項三代核電技術是在中國30餘年核電建設、運行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國際三代核電技術先進理念,採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研發設計的。

  “華龍一號”去年5月7日已經在國內開工,8月在巴基斯坦開工,目前進展非常順利,爭取在2020年實現商業運行。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核電工程公司總經理劉巍透露,在“華龍一號”成功出口後,歐美國家突破了以往的對華合作封鎖。他也意識到,要想打動那些猶在觀望的海外客戶, 關鍵因素還在於“華龍一號”在國內的規模化發展程度,“ ‘華龍一號’推出以後,最近包括歐美國家都非常積極都想和我們合作。以前我們提出來(合作)的時候,他們都是很封鎖的,而如今是他們主動來找我們。我們積累了30多年的核電經驗,已經具備了很強的競爭力。所以在這方面來説,規模化的發展對中國核電自主化、核電走出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

  而新組建的華龍國際核電技術有限公司也計劃6月完成技術融合,爭取在國內開工新項目,切實實現在國內的規模化發展。

  核工業是一種學科門類多、技術密集程度高的綜合性新興工業。在中外民眾眼裏,它都是專業性強、神秘感強的“高冷”領域。近年來,中國為加強核科技的普及,通過信息公開、公眾參與和科普宣傳有效提升了公眾對核電發展的信任,但與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比,“核科普”的效果仍有差距。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現任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劉永坦言,目前,核安全的公信力尚不理想,這源於核科普頂層設計不足、體制機制不健全、工作重心有偏頗、方法手段落後等問題。他希望政府能夠出臺相關法規來推動“核科普”,“我們作為核電企業有責任進行科普,但是以我們為主來宣傳可能就存在一個‘王婆賣瓜’的情況,而且也確實有失公允——你自己發電賺錢,同時自己説核安全,這個公信力是受到質疑的。所以我更多地是想呼籲政府要主導,能以適當的法規的形式來固化下來,明確相關協會和相關部門的責任。”

  核工業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們還透露,核技術還將更好應用於核醫學,在多發病和重大疾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放射性藥物研發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高冷技術”將切實惠及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