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勤:王毅部長又説出了美國人的焦慮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劉志勤
今年兩會最引人關注的事件當屬外交部長王毅的記者招待會。在今天上午剛剛結束的記者會上,王毅外長面對各路記者談笑風生,應答自如,受到社會廣泛好評。
特別是涉及中美關係的話題尤其引發熱議,王毅外長用最簡潔明瞭的語言向世界重申了中國對美國的友好和期望,令人耳目一新,也讓為中美關係擔心受怕的媒體感覺輕鬆,讓少數指望中美衝突加劇,以便“火中取栗”的國家感到失望。
王毅外長的講話表現出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坦蕩磊落的胸懷和放眼未來與和平的高瞻遠矚。我們為王毅外長的精彩表現點“讚”!
最近一個時期以來,中美兩國圍繞南海問題的爭論顯得十分熱鬧。不少國際關係專家對此憂心忡忡,擔心中美無法回避“修昔底德陷阱”,難免通過“一戰”來決定兩國的世界領導地位。這種擔心未免太過於“小説化”,並帶有古時好漢間靠比武決鬥來“論英雄排座次”的梁山習氣。很顯然,用這種“梁山模式”處理當今中美關係肯定是行不通的。
王毅外長重申:中國不是美國,中國不會也不可能成為美國。中國無意取代美國領導世界。這是發自中國內心的表白,是中國百姓的真實心聲。在談到這個問題時,王毅外長特別提出“美式思維”的話題,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美國在對待中國這個新興大國的未來存在“美式焦慮”的根源所在。美國已經習慣於在世界上“我行我素”的生活狀態和“獨來獨往”的行事作風,使得美國在觀察判斷中國的行動時陷入它自己挖掘的“潛敵陷阱”中,由此産生各種擔心,焦慮和“臆想”。
其實中國沒有想取代美國去統領世界的野心,也沒有如此的雄心壯志。這和有沒有能力沒有關係,而是和中國根深蒂固的“中式思維”緊密相連的。我們所説的“中式思維”始終秉承老祖宗留下的處事哲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美式思維”恰恰相反,它堅持的是以“己”為中心的“己所欲施於人”原則,用“自己之欲,征服他人”。中國處事講究的是“君臨天下”,以文德服人,而美國則追求“軍淩世界”,以武力震懾他國。哪個更好,世界自有公論。
中美兩國思維方式的不同主要在於“中式思維”推崇的是“分享”,而“美式思維”則更多強調的是“獨享”。特別是在許多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之爭,就是“分享”和“獨享”之爭。而中國所追求的只是在“現有國際秩序框架下,爭取相應的合理髮展空間和話語權”而已,絲毫不涉及美國的核心利益。中美兩國完全能夠做到和平共處,協同發展。
中美兩國在更多的問題上有著共同利益,並且向世界表明中美兩國有能力處理兩國共同關切的問題。如巴黎的“氣候協議”以及中美兩國在網絡安全達成的合作諒解,説明中美兩國之間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更沒有“你死我活”的決鬥理由,是歷史上守城大國和新起大國之間“敵對矛盾”最少的兩個大國,沒有理由不能共同發展。
世界上有一個美國已經足夠了,世界也不可能承受出現兩個美國的後果。所以,中國的選擇是絕對正確英明的:中國絕不會“另起爐灶,另搞一套”,中國只想讓世界變得更加公平美好。
最近看到一個在網上流傳的有關中美關係的故事,説的是一位參加過朝鮮戰爭的美國人馬丁的回憶。他記得在戰場上遇到一對志願軍,把受傷的美軍保護起來,並冒著可能被美軍誤打的威脅把這些受傷美軍士兵抬到還在交戰的陣地前交還美軍救治。這個善舉震動了所有美軍,美軍連長敬軍禮送別那些志願軍。從那以後,這些美軍士兵再不願意參加戰鬥,特別是面對志願軍的戰鬥。馬丁先生由此得出結論:如果中美之間真的發生了戰爭,那一定是美國人的錯。
這個故事從一個角度解釋了中美雙方存在著相互理解的重要性,正如王毅外長所説,當美國改變了“美式思維”,會發現前方是“豁然開朗”的新的天地。
對中美關係未來,大可不必擔心過度,我們相信中美兩國完全能夠給世界一個“安全保證”。中美無戰事,世界當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