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瑞士專家:自貿協定促中瑞經貿合作 開放型經濟帶來雙贏

2017-01-12 15:22:5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范琪妍

瑞士中小企業聯合會理事長比格勒接受記者採訪(范婷玉 攝)

  國際在線報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范婷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對瑞士展開國事訪問,並將出席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第47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在位於瑞士首都伯爾尼的瑞士中小企業聯合會總部,其理事長、瑞士聯邦議會國民院議員比格勒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中瑞經貿務實合作不斷深化,尤其是2013年兩國簽訂《中瑞自由貿易協定》並於2014年7月1日生效以來,開放型經濟帶來雙贏,中瑞經貿合作空間廣闊。

  作為瑞士最大的傘狀組織,瑞士中小企業聯合會代表瑞士30萬家中小企業,覆蓋工商業各個領域。而中小企業佔瑞士企業的比重高達99%,容納了瑞士三分之二的就業。正如比格勒所言,“沒有中小企業,瑞士的經濟將無法運轉”:“對三分之一的(瑞士)中小企業而言,超過一半的營業額來自瑞士以外,換言之,中小企業在瑞士的國際貿易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當然,我們同樣需要大型企業,許多中小企業也與它們開展合作。”

  實施兩年半的《中瑞自由貿易協定》是中國與歐洲大陸國家和全球經濟前20強國家簽署的首個雙邊自貿協定。2015年在中歐貿易額下降的背景下,中瑞貿易總額逆勢上揚,同比增長1.7%;據瑞士海關統計,2016年1月至9月,中瑞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254.2億美元,比2015年同期增長9.4%。

  目前,瑞士是中國在歐洲第七大貿易夥伴國,中國是瑞士在亞洲最大貿易夥伴國。比格勒強調,該協定使雙邊貿易顯著增長,雙向投資更趨活躍;帶給瑞士經濟發展很大優勢,瑞士中小企業尤其受益。“中小企業對各種形式的合作感興趣,得益於這一自貿協定,他們更加容易找到解決之道、合作之機。瑞士企業對增長中的中國市場充滿興趣,認為中國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合作機遇。我們同時觀察到,更多中國企業也來到瑞士落戶。”

  比格勒表示,瑞士企業有充分的自主性決定自身發展戰略,瑞士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對企業的支持主要體現在給予優惠信貸、出口保險等方面。聯合會的職責便是在聯邦議會為瑞士中小企業爭取更多政策支持,並定期向中小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具體到中瑞經貿領域,聯合會致力於為中瑞企業交流合作牽線搭橋。比格勒由此特別提到了瑞士中小企業聯合會中國事務代表、瑞士華人實業家楊玉明,後者數次組織瑞士聯邦議會議員、瑞士企業代表赴中國考察。

  此外,2016年3月,瑞士中小企業聯合會籌劃的瑞中商務理事會在伯爾尼成立,比格勒同時擔任這一理事會理事長。他向記者透露,聯合會正在為蘇黎世瑞中中心的建立做準備,該中心旨在構建起中國各地區、中國企業及文化創作者通往瑞士的橋梁。比格勒説:“我們之所以建立這些經濟平臺,是希望加強中瑞的經貿關係。”

  2007年,當一些國家對中國産品濫用反傾銷調查的時候,瑞士成為歐洲國家中率先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之一,這為中瑞建立自貿區奠定了基礎。追溯到1980年,電梯供應商瑞士迅達集團與中方合作在華成立了第一家工業性中外合資企業,最早分享中國改革開放的果實。

  面對當前世界範圍內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趨勢,比格勒表示:“瑞士一直踐行開放型經濟。實踐證明,開放型經濟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拉動就業。我認為,如果我們試圖以各種可能性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結果更多是失去而非贏得。全球化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任何經濟體都能從中受益。在我看來,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如果我們觀察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可以看到這和中國經濟的增長情況有著直接關係:中國經濟興盛,利於世界經濟增長,反之亦然。”

  2016年4月,時任瑞士聯邦主席約翰•施奈德-阿曼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中瑞雙方共同發表了建立創新戰略夥伴關係聯合聲明,瑞士成為中國首個創新戰略夥伴關係國。比格勒正是訪華代表團成員之一。以中瑞自貿協定和該聲明中涉及的兩國就業培訓合作為例,比格勒介紹了以企業與學校緊密結合為特點的瑞士雙元制職業培訓,指出培訓能夠促進就業、激發工作中的創新精神,以此肯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另一方面,他認為,從自貿協定到創新戰略夥伴關係,是從經貿和戰略兩個層面推動中瑞雙邊關係,為兩國經貿合作帶來新動力:“一方面,中瑞需要我們之前所談到的經濟層面的往來。另一方面,從政治、戰略層面考慮兩國之間有待破除的障礙、有待完善的條件和框架、還可有所作為的方面以及能帶來共贏的更廣闊的合作空間。”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對瑞士進行國事訪問,並將出席達沃斯論壇今年年會。2011年1月28日,正是在達沃斯,中瑞自貿區談判正式啟動。比格勒對習主席的到訪表示歡迎:“我期待中瑞雙邊關係借此進一步深化,期待我們能通過協定商討兩國關係發展,期待為推進幾年前就開始設立的中瑞各個合作工作組的工作進一步創造條件。”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