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習主席出訪】創新能力全球第一,瑞士的秘訣是什麼?

2017-01-16 18:10:3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黃蓉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何雨陽 王高飛):1月15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離開北京,應以洛伊特哈德為主席的瑞士聯邦委員會邀請,對瑞士進行國事訪問。國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瑞士這個“彈丸之國”上。瑞士國土面積雖小(才4萬多平方公里),但是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15年發佈的全球競爭力指數報告,瑞士在創新一項中排名全球第一,這已經是瑞士連續第五年位列榜首。在我國正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衝刺之際,跟瑞士學習如何更好地創新就顯得尤為必要。

  瑞士創新的秘訣:企業唱主角,政府提供支持

  2016年4月,時任瑞士聯邦主席的約翰·施奈德—阿曼訪問中國,中瑞兩國元首一致決定建立中瑞創新戰略夥伴關係。瑞士成為中國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以創新為標誌的戰略合作夥伴。當時在習近平和施奈德—阿曼的見證下,中瑞兩國在人民大會堂簽署了一系列重要合作協議,其中就包括清華科技園與瑞士國家創新園之間的友好合作協議。

  協議的內容主要包括雙方積極分享與交流科技創新園區的建設與運營經驗、探討促進雙方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合作路徑以及為雙方企業在對方的發展提供便利條件等。

圖片默認標題

  2016年4月8日,清華科技園與瑞士國家創新園在兩國元首見證下簽署了友好合作協議。

  今晨,“瑞士國家創新園”副總裁拉斐爾•尚茨(Raphaël Tschanz)回復記者的郵件採訪時表示,早在1989年,中瑞兩國已經就科學和技術合作締結過條約,從基礎研究到創新領域都有合作。這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對於兩國長期的發展和繁榮也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説到瑞士創新的秘密,尚茨認為,瑞士的創新是自下而上的,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而政府則負責提供教育和資金方面的支持。“瑞士政府更少介入企業創新和行業政策,無疑是瑞士成功的真正秘密。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企業懂得如何將創意和新發現轉化為産品和服務,並識別創新的市場潛力。

  瑞士聯邦政府的義務則是為有創意的人們提供有利的環境。瑞士有靈活的、世界頂尖的教育系統,包括強大的職業教育和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同時,還有眾多傑出的研究機構和成功的推廣渠道。” 尚茨説,另外,瑞士開放的勞動力市場、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有吸引力的稅收政策以及高水準的安全保障和生活品質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圖片默認標題

  瑞士鐘錶舉世聞名。 (曹羽供圖)

  而現任瑞士聯邦主席洛伊特哈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她認為瑞士創新的秘訣在於瑞士在研發方面投入巨大,每年用於研發的資金一直保持在國內生産總值的3%左右。教育在瑞士受到高度重視,以實用技能為導向的基礎職業教育和培養拔尖人才為導向的高等教育為瑞士推行創新戰略夯實了根基。瑞士有一套嚴謹、完整、高水準的職業技能培訓系統,非常貼近經濟發展的需求。此外,瑞士還對人員流動持開放態度,外國智力資源在瑞士得到廣泛利用。  

  讓人驕傲的瑞士製造:連垃圾分類都精益求精

  擁有中意兩國血統、已經在瑞士生活了30年的曹羽女士則告訴記者,有一件事或許對我們認識瑞士人有幫助。就是2016年6月,瑞士公民投票否決了“無條件基本工資”提案,76.9%的投票者反對政府每月向每位居民無條件發放約2500瑞郎(約合17000人民幣)的“基本工資”。支持者沒有在任何一州獲得多數。

  “瑞士人不相信不勞而獲,他們勤勞、勤儉、不攀比、謙虛嚴謹有誠信、辦事有計劃、認真守時、精益求精、遵紀守法、保護動物、保護環境。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曹羽認為,正是瑞士人的這些品質鑄就了讓人驕傲的“瑞士製造”。無論是削土豆的小剮刀、炒菜鍋或是針織品等,都很得心應手,質樸耐用。

  “我參觀過幾個高級手錶製造廠,每一塊零部件,每一顆寶石都由鐘錶工匠們手工精心打磨而成,一些零部件甚至細如毫發。這些世界頂尖品牌沒有秘密,沒有捷徑,沒有投機取巧,只剩下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和對完美的極致追求,仿佛每一件産品都是一件值得傳世的作品,對於這些典型的瑞士人來説,他們腦子裏想的最重要的不是市場增長率,而是信譽,這種工匠精神正是可靠可信的瑞士製造。”

圖片默認標題

  仿佛每一件産品都是一件值得傳世的作品。(曹羽供圖)

  曹羽説,不僅在製造方面,瑞士人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如此。她以垃圾處理為例,讓記者見識到了瑞士人的細緻、認真和精益求精。

  據曹羽介紹,瑞士政府每年都會給居民免費發放掛曆,掛曆上面寫有政府回收各類垃圾的日期,政府明確規定哪天回收紙箱子,哪天回收舊衣服等,“垃圾分類特別清楚,光是瓶子就分塑膠瓶子,酒瓶子什麼的,不同顏色的也分開,家裏有花園的,還有專門扔樹葉的垃圾桶。還規定星期天以及晚上幾點以後不許扔瓶子,怕影響別人休息。”

  另外,垃圾袋必須統一使用政府發的垃圾袋,不許用自家的垃圾袋。“也有新移民胡亂扔的,政府會派專人去翻你的垃圾,看看有沒有信件呀地址之類的線索能找到你,找到了就會派人找上門來,要罰錢的。”

  圖片默認標題

  瑞士的分類垃圾桶。(曹羽供圖)

  但正是這樣的努力,使瑞士在享受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之餘,同時享有“歐洲陽臺”、“世界花園”的美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瑞士定居,為瑞士的發展注入新鮮的活力。曹羽説,她來瑞士30年,日內瓦幾乎沒有變化,只是多修了幾條有軌電車。

  經年累月下來,瑞士人民也養成了高度環保的意識,平時出行都是坐火車的多,開車的少。“我來瑞士以後就全民投票投了好幾次,要在日內瓦湖上建橋,或者打通一個隧道,因為法國人在瑞士上班的很多,有好幾萬人,他們開車導致瑞士交通擁擠,但是投票最後都沒通過,大家都不想破壞日內瓦湖的美麗。”

  後來瑞士政府在法國邊境修建了停車場,這樣法國人過境後可以將私家車停在那裏,改乘公共交通工具。也算創新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圖片默認標題 

美麗的日內瓦湖湖畔。(曹羽供圖)

  不過曹羽同時認為,要説創新,其實中瑞兩國都在努力。現在也有很多中國學生獲得了國際上的各類創新獎,她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跟各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都在不斷深化,“中國其實已經成為全球創新的實驗室。”

  瑞士教育: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曹羽有個已經27歲的女兒,據她介紹,在沒有任何“威逼利誘”的情況下,她的女兒自學了4門語言。不像我們中國崇尚什麼都要從娃娃抓起,對於孩子創新能力的培養,瑞士沒有固定的模式,全憑自由發揮,“好像我閨女從小學開始就沒有作業,大人孩子都沒壓力,當時每週只上四天課,除了學習以外,學校手工課很多、做點心賣小東西、交換自己的東西等等,培養孩子興趣,而且假期也很多,讓孩子接觸大自然,有思考的空間,開放思維,發揮孩子的想像力,自己找題材喜歡什麼就學什麼,滑雪騎馬都可以,讓他們養動物,培養愛心和責任心。”

  不過曹羽注意到,瑞士學校要求學生要有寬廣的視野,需要學生依據命題分支出許多小命題,要有多方位的獨立思考和論證,老師對一個命題沒有蓋棺定論的定義,而是以開放的方式接納學生們的各種想法和論證。老師們很願意傾聽和分享經驗,從而保證了孩子們的個性及個人潛能力的發揮和挖掘。

  圖片默認標題

  兒童在蘇黎世街頭嬉戲。(賈雲祥供圖)  

  目前正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念機器人系統及控制專業研究生的賈雲祥也表示這裡的學術自由性很強。你可以在一個很大的範圍內任意選課,只要修夠要求的學分就可以。“即使做畢業設計,你也可以找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導師,只要你感興趣就可以。”

  賈雲祥説,他覺得瑞士的教授比較容易接受新的看法,對於學生提出的奇奇怪怪的問題並不是一味的否定,而是會認真探討其可能性,而且老師很注重學生的反饋,這和國內教授有很大的不同。

  另外,和國內相比,瑞士的大學有很多助教,一般由研究生或者博士擔任。因為這裡的教授普遍較忙,好多經常到處開會,除了上課時間,基本只能靠郵件聯繫。而這些助教就會幫助學生解答問題。另外對於那些動輒上百名學生一起上的大課,單憑教授自己不可能回答學生的所有問題,助教是十分必要的。

    圖片默認標題

  清澈見底的日內瓦湖。(賈雲祥供圖)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是曹雲祥對於瑞士教學的大致感受,然而要想飛得高就得有實力,這意味著需要學生發揮高度的自主性,需要自學的東西很多。曹雲祥就感覺到這邊的課程難度比國內大,而且作業也多,有時候單個科目每週花在實驗室的時間就長達12到15小時。

  説到在瑞士的生活,賈雲祥認為瑞士人辦事比較刻板,和國內相比辦事效率不算高,但品質很高。之前他經歷過一次上門的清潔服務,一共有三個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很安靜,很專業,規範化很強,“感覺瑞士人更擅長于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就像瑞士蓮巧克力球。那種開天闢地的創新或許美國人、英國人更加擅長。”

圖片默認標題

 

標簽:海聞社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