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油、面、糖:自製春節零食裏的懷舊“年味兒”

2017-02-03 16:54:08|來源:新華社|編輯:范琪妍

  新華社記者

  在澳門老城區下環街市穿梭幾個衚同,就來到了“牛記油器”。這家店舖裏的“油器”,起源於店主為自家孩子製作的小零嘴,因為受到鄰裡的歡迎而開店售賣。幾十年來,每到春節便顧客盈門。

  吳澤霖是“牛記油器”第三代傳人,30歲的他腦海中一直有這樣一幅畫面:70多年前,祖父吳義牛在春節前夕推著小車沿街叫賣自製的油器零食——糖環、脆角、煎堆……咽著口水的孩子們追著小車整街地跑著,跳著。

  他口中的“糖環”,是用麵粉、白糖等食材捏成蓮花的形狀,放到油鍋裏炸脆而成。脆角、煎堆、牛耳仔、豆沙角等也都與之類似。

  這些食品有個共性,就是油、甜、脆。“我們這裡春節的時候有一句吉利話,叫做‘家肥屋潤’。人們希望在春節的時候多一點油水、多一些甜蜜,來年能過上‘家肥屋潤’的好日子。”吳澤霖介紹道。

  關於店裏諸多“油器”的來頭,吳澤霖説,也並不是祖父發明的,而是祖父早年在內地學習得來的。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港澳地區,普通人家的日子都過得清苦,但這並不降低人們對傳統佳節的重視程度。

  父母為了讓孩子吃得好一些,只能自己動手。於是,嘴饞的孩子們只要出門串巷,便能“撈”到味道各異的別家零食。

  不僅在澳門,“油器”同樣是香港人必不可少的春節美味。在當地人的記憶中,大多春節零食都是油炸的,取其金黃色,寓意金銀滿屋。大人小孩都會參與零食製作過程,孩子們還會專門為糖環捏個記號,方便認出自己的作品。

  事實上,在大多數中國人記憶裏,從前年節期間的自製零食都離不開油、面和糖這三寶。個中意味,大抵除了物資匱乏時期難得一飽口福之外,就是對新年生活的願景:甜甜蜜蜜、油水富足。

  大年初一,西安市藍田縣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食街上人群熙熙攘攘,許多遊客都在這裡找到了久違的“過年的味道”。其中,售賣“面馃子”的攤點前更是排起了長龍。

  面馃子是將搟好的麵片用刀切割成各種不同的形狀:菱形、三角形、“花”形等,再放入油鍋中炸制而成。

  攤主趙成軍介紹,製作好面馃子的要求很高,不僅要用上好的麵粉、精糖,還很講究揉面、捍麵的力度,更要掌握火候,炸的時間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長,金黃焦脆是最好的。

  “小時候家裏窮,油和白麵都很少見。”趙成軍告訴我們,“面馃子簡直是難得一見的美味,過年都不一定吃得上,每到臘月底就開始饞了。”

  和趙成軍對面馃子的渴望類似,西藏的強珍大姐小時候最盼望過年能吃上香脆的“卡賽”——意即“零食”,這是西藏群眾過年必備的一種油炸面點。但由於當時商業不發達,很少有出售的,家裏也很少做,更沒有現在這麼多口味。

  十多年前,強珍學會了炸制“卡賽”的手藝,不僅滿足自家過年的需求,還能拿到集市上銷售。強珍大姐的攤位就在日喀則市桑珠孜區繁華路段的年貨市場上,足足有10多米長。她做的“卡賽”有8種花樣,色澤鮮艷、酥脆香甜。小時候夢寐以求的美食,如今很是暢銷。

  在澳門的“牛記油器”,因為生意好,平時只有吳澤霖和父親兩人的小鋪,在年關前又請了岳父、岳母來幫忙。一家人早上六點鐘就開始點火生爐,直到傍晚時才打烊休息。

  起早貪黑,利潤也薄,但吳澤霖説:“我覺得自己並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延續一種我們已經習慣成自然的生活模式。很多老街坊在我們這裡買了30多年的糖環。我來做,他們來買,年年歲歲不斷,我覺得挺幸福。”

  “人們越來越富,大多數人家不再自己做‘卡賽’了,都是買來吃。去年,面和油都漲價了,不過我們家的‘卡賽’沒有漲價。”對於強珍來説,卡賽不僅是商品,亦是一種美好的情結。

  “現在的人天天吃高熱量食品,面和油早都不稀罕了。”趙成軍説,“不過,這幾年各地的傳統小吃街建了很多,人們又開始懷念面馃子,懷念老早的‘年味兒’。”

  (原標題:油、面、糖:自製春節零食裏的懷舊“年味兒”)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