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甘肅岷縣小寨村:昔日“乞丐村”的重生之路
2017年2月5日,春節期間的甘肅岷縣小寨村。中國青年網記者 孫釗 攝
中國青年網岷縣2月13日電 (記者 孫釗 通訊員 黨世發) 春節還未遠去,甘肅岷縣小寨村臨街的商鋪門前還擺放著顏色喜慶的年貨。這座位於甘肅南部群山之中的村莊,依舊在安靜之中享受著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
這樣的安靜祥和,在數年前的小寨村並不多見。曾經,村口那條毗鄰著河流的鄉村公路,遠遠地牽著幾十公里外的岷縣縣城,迎來送往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隨後,“中國第一乞丐村”村民靠“乞討致富”的輿論從四面八方席捲了這座原本遠離喧囂的村莊。
時至今日,“乞丐村”這頂被外界扣上的帽子,依舊讓小寨村乃至整個岷縣感到壓力巨大,儘管“笑貧不笑乞”的認識早已從普通村民的認識中徹底逆轉。
不願回首的過去:小寨人的敏感與尊嚴
李尕猴在家中,其子李玉平為小寨村有史以來第一個大學生。 中國青年網記者 孫釗 攝
李尕猴,小寨村的名人。在小寨村內,人們對那些尋找李尕猴的陌生面孔早已經見怪不怪,“哦,你們是來採訪尕猴的。”
在村莊內一座普通的民房中,中國青年網記者見到了李尕猴。他的成名與小寨村的“成名”大相徑庭。這一切的原因都來自於他的兒子李玉平,全村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大學生。
李尕猴回憶曾經帶著年僅6、7歲的孩子在成都流浪的生活,感慨頗多。他坦誠告訴記者,在30年前,乞討的確是來錢很快的辦法,“那時候要錢要美了,都是一分錢、兩分錢的要,一天能要上20多塊錢。”
但是,帶著孩子外出流浪,在李尕猴看來的確對不起孩子,“玉平的年紀小,他就坐在公園裏,我拉二胡,娃娃問別人要錢。看著娃娃在外邊乞討,心裏也很心疼,遇見脾氣不好的,罵一句、踢一腳也有。”
李尕猴將自己外出乞討的理由歸結為“生活貧苦、沒有經濟來源”。當他的兒子李玉平第一次提出要去上學時候,李尕猴最終還是做出了供孩子上學的決定,“讀書改變命運,不讀書一輩子沒有好影響。出去乞討,給自己丟臉、給國家丟臉。”
十幾年前,小寨乞討之風最盛的時期,多數人外出乞討並不是為了糊口,而是為了致富。李尕猴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在外乞討的人員有很多都是騙人的,“胳膊本來好著呢,用紗布一包,挂在脖子上,就説給點錢、給點錢。有的人説自己的腿不好,趴在地上要錢,這樣的情況原來很多。現在乞討的人基本上沒有了,都改變了。”
2005年,李尕猴的兒子李玉平在小寨中學的校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致全鄉中小學生的一封信———別跪了,小寨人,站起來》的文章,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而彼時的李玉平,已經在是在校讀大二的學生了。
李玉平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每年他都會抽空回家,發現村裏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人們的意識觀念也上去了。”
小寨村內的九年制學校,在2013年地震後重建,是小寨村最為恢宏的建築。中國青年網記者 孫釗 攝
自李玉平之後,小寨村陸陸續續不斷有年輕人考上大學,走出被群山環抱的岷縣。在小寨村,規模最大、氣勢最為恢宏的建築是一所九年制學校。春節期間,中國青年網記者在學校內見到了一位正在教室內復習,準備教師資格證考試的大學生蔡同學。她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她曾經就在這裡讀書,“那時候,條件比現在艱苦許多。這幾座大樓是幾年前地震後重新蓋起來的,條件比之前好了太多。”但是作為小寨人的蔡同學卻不願意過多講述跟“乞討”有關的話題,並且表示,“這個我真的不了解。”
曾經將乞討視為致富門路的小寨人,正在努力重新修復著曾經因為“乞討”而被輿論洪流沖毀的尊嚴。“乞討”不再是一件能夠放在臺面上的事情,而村內絕大多數都對“乞討”這兩個字眼諱莫如深,都否認自己曾經有過乞討行為。
村民對乞討行為的認知改變,在中寨鎮政府的回應中得到了證實。中寨鎮黨委書記郭岸平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在每年年初,中寨鎮政府都會對小寨曾經有外出乞討經歷的家庭進行結對幫扶、溝通引導。經摸底,2016年全年小寨村沒有發現外出乞討人員。
“後乞討時代”:站起身更要抬起頭
村民李治平手機中關於岷縣乞討人員的新聞視頻,該視頻係幾年前所拍攝。中國青年網記者 孫釗 攝
在小寨村村民李治平的手機內,有一段近期在他朋友圈內廣泛流傳的小視頻。那是一段兩年前江蘇電視臺拍攝有關小寨人外出乞討的新聞。李治平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這段時間這個視頻在當地人盡皆知,“我們在手機上也能看到外邊兒乞討的人上了新聞。這個人,不是我們村子的,但是都認識。我們看了新聞也感覺特別不好。”
曾經的“中國第一乞丐村”的帽子,現在依舊扣在小寨人的頭上。這樣的結果,令小寨人不斷面對著尷尬的同時,也讓當地政府感到難堪。“外界不客觀的認識,可能會讓我們的老百姓在外打工時受到一些歧視。”郭岸平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對小寨負面的認識不僅僅讓當地政府面對著壓力,也直接傷害到了老百姓。”
當地年輕一代的村民中,多數在農閒時前往內蒙、新疆打工。在李治平的認識中,靠勞動獲取報酬是最恰當的方式。為了讓小寨村民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念,當地政府也通過宣傳教育等手段,在思想上壓制“不勞而獲”的念頭。郭岸平表示,要讓村民了解到外出乞討所存在的危險,也要讓村民明白“勤勞致富”比乞討效果更好。
李治平家中的墻壁上挂著其子李雲波的獎狀,李治平稱,還有很多獎狀在震後重蓋房屋時弄丟了。中國青年網記者 孫釗 攝
李治平的兒子李雲波在小寨九年制學校四年級就讀。李雲波説,學校為了杜絕寒暑假期間學生跟隨大人外出乞討,要求學生每隔十天就攜帶假期作業到學校報到。郭岸平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確保學生假期在家,另一方面也能夠及時解決學生們在生活學習中所出現的問題,“哪怕不是出去乞討,就是帶著孩子外出打工也不行。”
為了督促孩子們好好學習,李治平曾經嚇唬孩子,不好好學習就帶他們出去乞討,“娃娃們説你要是帶我出去要(乞討),我就告你呢,有未成年人保護法。乞討是丟中國人的臉”。李治平感慨,“畢竟娃娃們是讀過書的,比我們懂事”。
2013年地震之後,小寨村的其中一個安置點。
在過去輿論的認知中,小寨人“通過外出乞討蓋起了小洋樓”等等印象屢見不鮮。郭岸平告訴記者,近年來,小寨村通過災後重建和精準幫扶,群眾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同樣的説法在當地村民中也到了印證,李治平告訴記者,2013年岷縣地震之後,村裏蓋起了很多小樓,“當時國家給了受災農戶一些補貼,剩下的依靠貸款和積蓄以及借款。”
小寨村“出名”之後,周邊地區的外出乞討人員甚至也會自稱是小寨人。面對小寨村“乞丐村”這頂帽子,郭岸平表示很委屈,“如果説真的是因為政府對困難群眾的工作沒有到位,導致村民外出乞討的話,那我們的確應該負責。但是當地政府的確做了大量的工作,小寨也的確不像曾經那樣。這幾年國家的政策也非常好,該落實的我們都落實了。所以這頂大帽子,我們也感覺有點被冤枉。”
乞討問題需要岷縣和其他各地區內外合作,在岷縣當地政府通過宣傳教育等措施在源頭上進行防控之外,也需要其他地區配合,讓外出乞討人員認識到乞討問題的嚴肅性。
小寨人在站起來之後,還需要抬起頭。岷縣縣委常委王曉玲稱:“岷縣作為中國當歸之鄉,以中藥材為支柱的富民産業擁有著廣闊的前景,只要老百姓通過勤勞致富,生活水準切實得到改善,便能從根本上讓當地人獲得尊嚴,能夠抬得起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