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建設産業集群打造農業創新高地

2017-02-15 21:32:16|來源:光明網|編輯:杜軍帥

  光明網訊(記者劉超)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近日發佈,這也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4年聚焦“三農”問題。

  進入新世紀以來,儘管我國農産品産量連年遞增,部分農産品庫存高企,但仍改變不了每年從國外大量進口農産品現狀,保護農民利益與種植積極性自然也無從談起。産品競爭力堪憂,優化産品結構、提升産品品質成為中央一號文件重點強調的內容,其中建設現代農業産業園的建議佈局産業集群,將整合産業鏈條與提高創新能力提上日程。

  “載體”建設促進産業融合

  作為農業的提質增效具體舉措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産業集群不僅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組織形式,也是促進三産深度融合的途徑之一,其中,發展現代農業産業園是農業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設農業産業園區實際上是整合農業産業鏈條的過程,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也對“三區、三園和一體”等平臺和載體建設重點關注。通過“三區、三園和一體”的建設,可以優化農村的産業結構,促進三産的深度融合,把農村各種資金、科技、人才、項目等要素聚集在一起,加快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號文件中也提到‘建設現代農業産業園’強調的就是突破‘城市搞工業、農村搞農業’的舊格局,引導城市非農産業和資本進入農村地區,使農民和農村地區能夠分享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巨大收益。”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講師伍駿騫表示。

  儘管産業園區建設為産業融合提供了載體,但其建設週期長、成效慢的特點也使不少農産品加工企業的資金流有些“捉襟見肘”,為企業建立有效的資金“輸血”渠道是當前各相關部門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光明網記者在農業部網站上看到,2016年9月農業部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簽訂了《支持農業現代化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截至2016年12月底,已先期落實各類農業融資項目247億元,其中已完成貸款投放135.5億元。承貸主體以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為主,單個企業平均貸款規模約1億元。顯然“輸血”已然在進行中,如何“造血”則是企業下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

  産業融合、平臺建設、資本支持甚至尚未被重點提及的産銷渠道建設,現代農業的發展的軌跡已不是傳統農業的中提升産量、改良品種所能囊括的,農業轉型勢在必行。

  創新延長農産品價值鏈

  轉型之路怎麼走?

  一直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呈現小規模經營以及分散化等特點,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人口在不斷向城市人口轉化,傳統的小規模經營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現代農業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推廣現代農業技術、裝備的阻礙。

  顯然,傳統農業已經很難一成不變的發展下去。創聯智庫(北京)農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孫北國認為,農業現代化已經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四個現代化的同步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摒棄陳舊的農業理論。借鑒工業化的創新發展理念,在技術以及經營管理模式創新的前提下,實施規模化經營或是一種新思路

  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強化科技創新驅動”被作為一個大類重點提及,農業科技的研發、轉化、推廣以及農業産業園區的建設等被視為提升農業科技創新力的重要舉措,農業科技創新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中不得不跨越的“坎”。

  “普通農産品的價值是不高的,但加工後就不同了,現在我們主要做以蛋粉、蛋液為原料的中高端産品”。吉林某蛋品加工廠負責人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們成立自己的研究機構後,産品的種類愈發多了,産品銷量也逐漸向好,“現在你們在高鐵上的見到蛋花湯還有泡面裏黃色的顆粒,都是我們的産品”。

  除了産品創新,農業的經營管理模式也隨著産業融合在不斷進步。

  光明網記者在吉林採訪時發現,不少農産品加工企業大多已經形成了“産業+鏈條”的運作模式,完成了單純加工向原料加工産銷一條龍的轉變。“中國農業有兩大特點,一個過剩,一個不足,什麼過剩?普通農産品過剩,什麼不足呢?安全食品不足,把過剩的壓下來,不足的提上來,作為我們企業就要堅持品質,靠創新來贏得市場。”楊濤告訴記者。

  産業集群規模需“因地制宜”

  值得注意的是,規模化固然是工業現代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不同於工業發展,中國農業發展是否適應大規模農業生産模式還值得商榷,美國多年的大農場生産方式已經證明,集約化的農業生産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生物多樣性被破壞,進而影響到糧食安全。

  當前,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1.52畝,只有世界平均水準的45%,更遠低於美國的人均水準,所以在美國推行多年的大農場模式並不一定適合中國的發展。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我國農業現代化起步較晚,相較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無論是在農業科技還是經營管理方式上還存在一定差距,現代化的“步子”驟然邁得太大,很有可能造成上下層“脫節”。

  因而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完善家庭農場認定辦法,扶持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根據實際情況控制農業經營以及家庭農場的規模,這是農業供給側改革提質增效的要求之一,是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發展指導方針。

  在我國,受地形等因素影響,南方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耕地分佈相對較為分散,大規模農業發展受限,相對的,東北地區則擁有實踐農業規模化發展的土地條件以及配套農産品加工産業,需要視情況不同因地制宜制定選擇方向。

  “制定更加具有全局視野的發展政策,儘量避免功利思想和短視行為,合理引導農業産業佈局,避免産業結構同化、特點同化、職能同化,進而培育和建立起具有區域特色的集群品牌,打造農業産業集群。”伍駿騫表示。

  (原標題:建設産業集群打造農業創新高地)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