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科技盤點:中國高新技術發展及産業化實現多項突破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柳青):高新技術發展及産業化水準直接關係到國家科技競爭力和産業核心競爭力,也直接影響創新供給水準。中國科技部副部長陰和俊本週介紹説,過去五年,圍繞關鍵領域、關鍵環節,加強攻關,突出重點,中國形成了一批“高、精、尖”的重大科技成果,以點的突破帶動科技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超級計算機系統研製和部分應用領跑全球,採用自主研發晶片的世界首臺十億億次超算系統‘神威·太湖之光’居世界之冠,羲和系統打通北斗應用最後一公里,實現米級廣域室內外無縫精確定位,在國內40多個城市應用。我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衛星成功發射,使我國痕量氣體衛星遙感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顯著提升我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的話語權。”
“十二五”期間,中國持續推動高新技術攻關和重點産業升級,積極打造産業化載體和環境,重點産業提質增效取得新進展,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陰和俊表示,一批戰略性新興産業增長點加速形成,科技支撐産業升級取得新成效:“2016年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50萬輛,同比增長60%以上;國內LED照明産品銷量超過35億隻,其中推廣應用LED路燈2600余萬盞,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LED照明産品生産基地和應用市場。首個覆蓋脊柱全節段的微創手術機器人獲醫療器械註冊證,完成2000余例臨床手術。首枚金屬3D列印人工椎體獲醫療許可,成功應用於大跨度椎體重建手術。”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本週正式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佈研究報告。報告將人類基因編輯分為基礎研究、體細胞、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三大部分,分別就這三方面的科學問題、倫理問題以及監管問題進行了討論並提出相關原則。
2015年12月,由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醫學科學院、中國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聯合組織的首次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在美國華盛頓召開,就該技術的科學性與其運用展開了多方面討論。根據任務部署,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醫學科學院會後立即成立了由22位學者組成的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開展全面研究,歷時14個月後,于北京時間2月15日0時正式向全世界發佈其研究報告。
參與研究的22位學者大部分來自美國,同時也包括來自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以色列以及中國的學者。其中唯一一位來自中國的學者是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他曾參與首次人類基因編輯峰會組委會工作,並全程參與了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成立以來14個月的研究與討論工作。他説,這次發佈的報告為人類基因編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運用提出了系統性、原則性的框架,具有積極意義。記者本週從位於天津開發區的國家超算天津中心獲悉,中國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算“天河三號”的預研工作正順利推進。2017年,其驗證系統將完成高性能晶片、互聯網等關鍵技術突破,從而為後續“天河三號”系統研製奠定基礎。
由國家超算天津中心同國防科技大學聯合開展的“天河三號”樣機的研製工作已經啟動。據國家超算天津中心應用研發部部長孟祥飛介紹,該計算機的特點將是突出全自主,自主晶片、自主作業系統、自主運行計算環境。通過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支持,今年,“天河三號”驗證系統將完成高性能晶片、互聯網絡等關鍵技術的突破,樣機預計在今年底至2018年初完成部署。測試穩定後,2020年左右部署完成整機系統。
根據規劃,“天河三號”的浮點計算處理能力將達到10的18次方,是現在“天河一號”超算的200倍,比現有最快的超算運算能力提升一個新的等級。它將不僅僅是計算能力上的擴展,更重要的是技術的突破,計算密度、單塊計算晶片計算能力、內部數據通信速率都將得到極大提升。“天河三號”有希望繼續佈局在天津,延續“天河一號”成熟的應用團隊,繼續在應用拓展上不斷提升。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獲悉,天舟一號貨運飛船13日安全運抵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計劃于4月中下旬由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天舟一號是中國自主研製的首艘貨運飛船,採用兩艙構型,由貨物艙和推進艙組成。目前,發射場設施設備狀態良好,各項準備工作有序進行。按計劃,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將於3月中旬運抵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