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看甘肅】隴南鄉村旅遊建設中的90後:腦子靈手腳勤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賈雪靜):在“脫貧攻堅看甘肅”活動中,記者認識了一些“特殊”的90後:他們思想開闊而又沉著踏實,大膽積極而又謙虛低調,目標清晰而又步步實幹……
愛學習的農家樂主人何錦貴
93年出生的何錦貴,是隴南康縣王壩鎮何家莊村的鄉村旅遊能人。去年4月份,他開辦了集餐飲住宿娛樂於一體的山水農莊,並且保留自家老屋建造了村裏第一座記錄自己家族歷史、生活習慣、具有文化傳承意義的家史館。
有想法肯實幹的何錦貴
何錦貴的鄉村旅遊事業做得有聲有色,農莊設施完善整潔,從開業至今已經有了20多萬的營業額,目前房屋還在擴建中。談到開辦鄉村農家樂的初衷時,何錦貴説,“我之前在太原做裝修工作,每個月賺到七八千塊,和現在也差不多。之所以回來就是覺得留在父母身邊可以更好地盡孝,同時村裏有了水泥路、休閒健身廣場和水景,過來旅遊的人多了,我看到了發展鄉村旅遊的機遇,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就更加堅定了信心。”
何錦貴家的山水農莊 小橋流水人家
最令何錦貴自豪的是,去年9月份山水農莊迎來了遠道而來的國際友人。他熱情地招待了兩位俄羅斯留學生姑娘,帶她們參觀了村上組織的康中唱書、霸王鞭、羊皮鼓善舞等特色文化活動。姑娘向他學習漢語,他向姑娘學習俄羅斯語,一來一往,樂趣橫生。姑娘一直誇讚何家莊村的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土特産吃得安心又美味,都捨不得走了。
外國姑娘參觀何錦貴家的家史館
何錦貴身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學習”。雖然他只有中專文化,但是他樂於去學習一切不擅長的東西。何錦貴是農家樂的大廚,他笑著説,“我以前也不會做飯,後來去飯店吃飯就會向廚師請教學習,也會在網上學習做飯的技巧,現在廚藝得到了遊客們的交口稱讚”。為了辦好農家樂,他還花費8天時間去天水市有名的旅遊村實地考察學習,吸取別人的長處,並且根據自己村的特點進行優化改良。
同時,他覺得每一位來家裏的遊客也都是學習的對象。遊客們大多來自城市,接受的信息要更多更廣些,他認真聽取每位遊客提出的建議並切實改進。上網對他來説也是一種學習,了解一些新的政策、新聞大事、專業知識等。為了更好地和遊客們交流給遊客提供服務信息,何錦貴創建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賬號,由於時間不夠充裕,公眾賬號內容還不夠豐富,他説自己要學一些公眾號的相關專業知識,讓人們更多地了解何家莊村更好的體驗鄉村旅遊。
何錦貴2016年完成了兩件人生重要的大事,一是自己的小兒子出生了,另外就是開辦了這個農家樂。談到接下來的希望,何錦貴説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重了,要承擔起做父親的責任更要承擔起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的責任,包括通過高於市場價收購農戶農産品、提供就業機會等各種方式來實現。
村民們的好朋友王長娥
90年出生的王長娥是一名大學生村官,2012年成為了康縣長壩鎮花橋村的駐村幹部。她説剛來的時候花橋村到處破破爛爛,街道泥濘,村民們住的土屋子,現在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旅遊,花橋村煥然一新風景秀麗,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
工作中的王長娥(右一)
王長娥説,“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村民們看我是個小姑娘都不聽我指揮,一開始挺挫敗的。後來他們看到了我的努力看到了村裏越變越好,都開始信賴我們。很多村民都和我成為了好朋友”。
駐村工作複雜且艱巨,除了常規性事務工作,王長娥還擔任花橋村的導遊。每天工作時間很長,花費很大精力,尤其是在遊客多的旺季。在徵地拆遷等工作上更是要有極大的耐心,向村民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花橋村美景
她説,父母看她工作累非常心疼,但當她和父母分享一些花橋村可喜的變化講述和村民們相處的溫馨故事時,父母都很欣慰。王長娥的丈夫在距離花橋村70多公里的隴南市武都區工作,兩個人只能週末見上一面。由於旅遊旺季根本沒有週末,他們往往一個月才能相聚一次。
今年,王長娥又懷上了小寶寶。雖然身體不便,她依然堅持在工作的第一線。她説,“非常高興為村民們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已經和這片土地這些村民結下了深深的感情。”
何錦貴和王長娥只是康縣旅遊扶貧工作中90後的小小縮影,還有更多向他們一樣為脫貧工作做出努力的人。據了解,目前康縣已建成美麗鄉村262個。2016年,康縣鄉村旅遊共接待遊客109.36 萬人次,同比增長62.1%,鄉村旅遊綜合收入21852 萬元,同比增長46%。現在的康縣呈現出了生態美、環境美、文化美、生活美的新景象,全縣不要門票的生態旅遊大景區發展越來越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