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國家媒體學者關注中國發展成就和中國“兩會”

2017-03-02 10:52:50|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瑞芳

  國際在線綜合報道:中國進入“兩會時間”。中國和發展成就和“兩會”引起包括東盟國家媒體和學者在內的世界輿論的廣泛關注。

       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題為“為什麼世界期待中國2017?”的文章。文章説,3月“兩會”馬上就要召開、5月“一帶一路”國際會議、9月廈門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10月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所有這些都是世界所關切的。實際上,今天中國內政外交的任何動向,都會牽動全球的關切,關切中國已經成為各國關切自身利益的必需。   文章説,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今天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貿易國。從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一直為世界經濟穩定和增長提供著最大的貢獻份額。儘管近年來經濟下行,但因為中國經濟基數龐大,其貢獻仍然最大。人們也相信,只要中國維持在官方所規劃的經濟增長水準,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只會增長,而不會減少。  中國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穩步提升,專家認為,這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印度尼西亞東盟南洋基金會主席班邦·蘇爾約諾認為,中國模式在全球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值得發展中國家借鑒。印尼政府需要學習中國精準扶貧、從根本上緩解貧困的經驗。

  2016年,紀檢機關接到的檢舉控告類信訪舉報比2015年接到的此類舉報下降17.5%,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的首次回落。

  越南外交學院外交政策與戰略研究所副所長陳越泰説,反腐取得積極進展,反映了中國共産黨高層堅定的反腐決心。      

  泰國暹羅智庫首席執行官洪風指出,2016年的中國外交更加主動,更加進取,更加自信,更加成熟。外交全方位推進,與其他國家的政治關係更加穩定。

  當下,中國的發展仍然面臨多方面挑戰。專家們認為中國有能力應對這些挑戰,並期待中國取得更大發展,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陳剛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需要從外需驅動向內需驅動轉換,而來自外部的壓力可以刺激內部産業結構的調整,最終在中長期給中國帶來好處。

  印尼《印華日報》總編輯李卓輝説,中國應繼續推動全球化進程,增強國際社會對全球未來發展的信心。